摘要:麻城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花挑锣鼓一响,人人脚板发痒。”在福田河畔的乡间,每逢喜庆之事,总少不了那副以五彩纸花精心扎制的花挑。竹板清脆击响,绸扇翻飞起舞,顷刻间便能点燃满场的欢腾与笑语。这轻盈而欢快的“麻城花挑”,不仅摇曳着自唐代庙会延续而来的古韵遗风,更承载
麻城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花挑锣鼓一响,人人脚板发痒。”在福田河畔的乡间,每逢喜庆之事,总少不了那副以五彩纸花精心扎制的花挑。竹板清脆击响,绸扇翻飞起舞,顷刻间便能点燃满场的欢腾与笑语。这轻盈而欢快的“麻城花挑”,不仅摇曳着自唐代庙会延续而来的古韵遗风,更承载了一方水土沉淀千年的情感与记忆。
麻城花挑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的双庙观。据老辈人讲,唐太宗即位后,下旨在麻城北部的福田河畔兴建两座对称的庙宇,名曰“双庙观”。每年元宵与大端阳,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村民将山花插满竹篮,挑在肩上,且歌且舞,既为酬神祈福,亦为颂扬太平。彼时的花篮造型质朴,仅以山野鲜花为饰,却也映射出盛唐时期民间艺术的盎然生机。20世纪初,民间艺人开始以红绿彩纸扎制花朵替代鲜花,花篮愈显绚烂多彩,“花挑”之名也逐渐流传开来,并从酬神仪式渐渐演变为更具审美意蕴的歌舞表演。
如今的麻城花挑,多由三人合作演出:“小妹”肩挑近一米长的彩纸花担,步伐轻盈、一步一颤,恰似春风拂柳,姿态婀娜;“情哥”手持竹板,步态刚健而洒脱,在逗趣之时又忽作屈膝撅臀、缩颈摆首之态,将俊朗与诙谐融于一身;“嫂子”则手执绸扇方巾,腰肢轻扭,穿梭调笑,俨然成为全场焦点。三人以“薅秧步”“牵牛步”摹写农耕生活形态,借“鸳鸯戏水”“犀牛望月”传达男女之间的慕恋之情。一段“斗啵”(模仿接吻的动作)更是每每引发满场喝彩——乡土生活中最本真的热情与幽默,尽在花挑演出中自然流露。
麻城花挑的唱词同样别具一格。虽以七言五句为一段,但在实际演唱中,通过重复首句并穿插问答,扩展为八句,民间称之为“抢八句”。如经典唱段《唱个兄妹在桃园》中所唱:“(哎)你走在后我在前(哪),同唱(咧)同贺(哎)喜连(耶)天(哪)……”每至“(哎)伙计们哪”“(哎)你喊伙计咋的嘛(喂)”等乡音打趣之处,观众必报以如雷笑声与回应。演唱使用地道麻城方言,伴以唢呐领奏、锣鼓击节、丝竹协奏,声调激越时如山风呼啸山岗,婉转处又如涧水淙淙流淌,其热烈与大别山民爽朗豁达的性情一脉相承。
纵览麻城花挑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四绝:一曰“场地无拘”,无论是稻场山坡,抑或街巷舞台,处处皆可起舞,折射出山民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天性;二曰“道具简美”,一担花挑融汇扎纸、刺绣、竹编三种民间技艺于一体,色彩绚烂,造型生动;三曰“叙事生动”,节目多表现青年男女勇于突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恋的故事,洋溢着抗争与希望的精神;四曰“乐舞独特”“抢八句”的唱腔设计与“薅秧步”“颤步”等舞蹈动作高度契合,形成国内罕有的歌舞表演范式。
麻城花挑最珍贵之处,在于其穿越时代仍持续焕发生机。1957年,它首次晋京汇演,连演7场,被誉为“大别山明珠”,并被收录于《中国民歌集成》。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传承人娄绪颜、蔡金平等积极走入社区与校园传授技艺,使花挑首次进入校园课堂,并编入乡土教材。近年来,《唱个兄妹在桃园》等经典剧目屡屡亮相于各类非遗展演与文旅节会。到2025年春节,更引发城乡民众争相模仿、短视频广泛传播的热潮。
元月下旬,我在麻城市黄土岗镇的一所小学操场上,目睹数十个孩童手持迷你花挑翩然起舞。雪花轻轻落于纸花之上,又被他们欢快的步伐震散——那番景象,恍若古老的文明根脉,正在悄然绽放新蕊。老艺人蔡金平驻足场外,笑容如菊,缓缓说道: “这东西传了一千多年,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诚如斯言,麻城花挑舞过了唐时烟雨、民国烽火,也舞进了新时代的璀璨舞台。它不仅是扁担两端的纸花与竹板,更是一方百姓情感的生动载体:其中有敬天感恩的虔诚,有男女相悦的欢愉,有笑对劳苦的豁达,更有文化薪火相传的坚韧。
如今,花挑仍在麻城的秋日里沙沙作响。千年如一瞬,而舞不曾止息——只要还有人愿意肩挑起那副花篮,这片土地便永远歌笑不绝、爱意永驻、根脉相连。
来源|黄冈日报
投稿邮箱|mcswxcb@126.com
来源:麻城宣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