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中金易云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为786.09亿元,与2024年同比下降10.40%;且各大类图书均呈现下降趋势。短视频电商渠道依旧是唯一正增长的渠道,增速相对稳定,增幅在20%左右。
10月14日,中金易云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为786.09亿元,与2024年同比下降10.40%;且各大类图书均呈现下降趋势。短视频电商渠道依旧是唯一正增长的渠道,增速相对稳定,增幅在20%左右。
1
整体市场降幅进一步扩大,下行压力显著
根据中金易云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为786.09亿元,与2024年同比下降10.40%,降幅呈进一步扩大态势;动销品种数和动销新品数也同步下滑,仅平均定价保持上升势头。当剔除文教类的刚需产品后,其他大类图书码洋降幅为15.49%,尽管平均定价同比上升3.30%,但定价的显著上升仍难以掩盖市场整体的颓势。
新书方面,新书码洋同比下降5%左右,降幅较半年度有所收窄,动销新品数同比减少1.90%。其中,文学、艺术和计算机类图书的表现突出,月度销售均实现正增长,不过计算机类图书的增速已经较年初出现明显回落,主要源于科技领域相关市场热点衔接不足,前期形成的市场热度消减过快,导致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持续拉动效应减弱,进而影响科技类图书的增长动能。
2
聚焦差异化与品牌化,构建“品类-渠道-品牌”协同发展生态体系,推动精细化运营
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市场各大类图书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除文艺类、经管类外,其余品类降幅均有所扩大。其中,文艺类降幅较上半年略有收窄,主要得益于部分新品如《启示路》《盗墓笔记(长白山纪念版)》的热销拉动。
从市场热销书榜单特征来看,长销书凭借“内容经典性、用户认知度高”的核心优势,持续占据榜单席位,已然形成了稳定的品牌信任效应,成为用户购书的“安全选项”;特色产品则依托系列化开发、IP化运营成功突围,市场表现优于其他产品。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马太效应深化且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的行业环境下,品牌价值的战略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系统的品牌化运营,能够赋予产品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差异化属性,有效构建产品识别壁垒,进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同时,品牌化战略可通过价值赋能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为开拓多元化产业链生态、实现产业价值延伸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图书市场精细化运营阶段,品牌化已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大核心路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销售层面,更延伸至产业链整合与生态构建的战略维度。
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整体市场的平均定价为47.56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86%。各大类图书平均定价均有所上升,其中社科类增幅较大,定价同比上升7.44%。
3
线上渠道为书业营销核心,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渠道生态
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图书市场中,各渠道占比呈现稳定格局。其中,传统电商和短视频电商渠道占比接近1:1,二者共同构成图书市场的核心销售渠道,在整体市场份额中占据主导地位。
进一步聚焦到去文教类图书市场,传统电商渠道占比过半,明显高于短视频电商渠道,可见当前大众图书的销售仍以传统电商为主体,短视频电商平台则作为重要补充,利用新媒体平台种草引流、流量外溢效应传导,以及多平台间的销售承接与联动,实现线上渠道的互联互通,更高效地扩大宣传触达面,提升整体销售转化效率。
从各渠道销售同比情况来看,尽管传统电商是书业营销主渠道,但其销售表现不佳,降幅仍较为明显,且持续处于下行通道;短视频电商渠道依旧是唯一正增长的渠道,增速相对稳定,增幅在20%左右;实体渠道的馆配、团购和实体零售的降幅均较上半年时有所收窄,其中馆配主要是受到科技和社科的销售拉动,团购则是由于经管励志、科技和文艺类图书的销售拉升。
传统电商渠道:外部分流、内部疲软双重挤压渠道发展,注重“价值重构”和精准定位,打造互补共赢的竞争格局
回顾2023年至今图书市场的传统电商渠道发展态势,渠道整体持续处于下行通道,在传统意义上对图书销售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促销季、开学季、暑期档等关键营销节点,市场表现未达预期,未能形成有效销售增长动能。随着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周期不断拉长、促销形式趋于常态化,消费者对促销节点的敏感度逐步降低,购物决策行为呈现出分散化、常态化特征,传统销售旺季的消费活力明显衰退。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传统电商渠道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其中第三季度各月降幅均在30%以上,主流电商平台(天猫、京东、当当等)集体承压。
从类别来看,传统电商渠道上各大类图书占比与去年同期几乎一致,但各类降幅均较为显著,除文艺类外,其余品类降幅均超过20%,渠道下行趋势明显,整体表现不佳。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传统电商或需聚焦于差异化价值构建、用户体验优化、专业优势强化等精细化运营,与其他销售渠道形成互补共赢的生态格局。
短视频电商渠道:经典文学和名人作品表现不俗,IP效应成增量获取关键引擎
短视频电商渠道在经历前期高速扩张期后,当前市场成熟度显著提升,整体短视频渠道基本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态势,在2025年的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从各大类图书销售表现来看,仅经管励志类同比微降,但降幅较上半年时显著收窄,其余各大类图书均呈现正增长的态势,且文教、少儿和文艺类图书增幅进一步扩大。
从渠道热卖榜单来看,除教辅产品外,经典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和名人作品展现出了强劲的销售势头,成为渠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经典文学作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长期积累的读者基础,在榜单中持续排名前列。如《红岩》的表现相当出色,主要可归因于两方面:一方面,2025年7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红色文旅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红色经典文化的关注和需求;另一方面,线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助力叠加微短剧的IP联动效应,构建起“内容种草—影视造势—图书转化”的传播闭环,有效触达更广泛读者群体。
网络文学则依托IP衍生体系和庞大的粉丝基础,精准契合年轻消费群体的阅读习惯,销售增长动能强劲。如《盗墓笔记》在今年暑期档,多个纪念版本热销。
名人作品借助个人影响力与话题属性,具备较强的市场号召力,短期内极易形成销售热潮,进一步推动渠道整体销量提升。如邓紫棋的《启示路》、郭德纲的《来一段儿》、马伯庸的《桃花源没事儿》等新书热销,均形成了显著的“人带书”效应。
实体渠道:渠道降幅有所收窄,以数据为导向精准匹配需求,技术、服务主动变革,分层设计以突破困境
经中金易云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行业实体渠道降幅23.66%,较上半年度(降幅34.68%)有所收窄。从按月销售情况来看,在第三季度,团购和馆配渠道的降幅有一定的收窄,主要是受到部分科技和文艺类图书的销售拉升,而实体零售渠道降幅则仍与前几个月基本持平。
近年来,在图书市场渠道格局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实体书店正遭遇多重结构性冲击,如线上电商渠道的强势崛起和迅猛发展、用户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迁移,以及短视频娱乐、即时性消费等新型业态分流,共同导致实体门店客流量与订单数显著下滑,使实体门店面临市场份额萎缩、运营成本高、核心竞争力弱化的严峻生存困境。对此,实体门店需通过精准定位聚焦客群需求,强化产品和服务能力,主动迭代变革;依托数智化技术、场景化服务和专业化内容的深度融合,提高变现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为扎根社区、服务大众的“文化服务提供商”。
4
一点思考
2025年前三季度,图书市场整体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下行压力与结构性亮点并存,行业仍蕴藏巨大潜力和机会。图书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核心载体,其价值从未因市场波动而减弱,只是在当前不确定的环境中似乎隐去了其刚需性,我们还是要从挑战中看到希望,勇敢面对,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主动变革中,图书市场将逐步走出调整期,以更丰富的产品、更高效的渠道、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如何平衡定价上涨与消费者接受度、如何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效率,仍是行业需持续探索的关键课题,唯有多方协同、主动变革,方能推动图书市场逐步走出下行通道,实现高质量发展。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
●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