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高飞,向自然!昌平区第七届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圆满落幕,5支强队剑指市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6:45 1

摘要:10月12日上午,昌平区白浮泉公园内迎来了一群手持望远镜、目光专注的“小科学家”。由昌平区教委主办的第七届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在这里成功举行,来自20余所学校的124名学子组成31支参赛队,在自然课堂中展开了一场智慧与观察力的精彩角逐。

10月12日上午,昌平区白浮泉公园内迎来了一群手持望远镜、目光专注的“小科学家”。由昌平区教委主办的第七届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在这里成功举行,来自20余所学校的124名学子组成31支参赛队,在自然课堂中展开了一场智慧与观察力的精彩角逐。

本届赛事是昌平区教委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落实北京市教委第三十四届学生科技节活动要求,深化昌平区中小学生“阳光少年 创想未来”科技教育竞赛活动品牌的重要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生命与环境的深切关怀。

领导专家云集

护航科学实践

比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业内专家的鼎力支持。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体卫艺科科长刘健鹏、区教委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凤云、城北中心小学、城南中心小学校长王建阳、昌平区少年宫副主任李朝辉等亲临现场。中国观鸟会常务理事张朝晖、北京市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负责人李兆楠作为赛事评委,为活动的专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31名来自中国观鸟会的资深会员担任裁判,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公正与权威。

以赛促学

五支强队脱颖而出晋级市赛

经过一上午紧张而细致的野外观察与记录,各参赛队不仅比拼了识鸟、辨鸟的知识储备,更考验了在真实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最终,根据严格的评审排名,五支表现卓越的队伍成功晋级,他们将代表昌平区征战202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

晋级市赛学校名单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北京市昌平区二毛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北京市昌平一中教育集团西关校区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中学

赋能“阳光少年”

塑造“创新未来”

实地观鸟赛远不止是一场比赛,它是一堂生动的“行走中的科学课”。学生们在比赛过程中建立生态平衡概念,增强环保意识,更在协作探究中锻炼了观察力、专注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这正是昌平区“阳光少年 创新未来”科技教育竞赛活动品牌所倡导的“让科学素养在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

本次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观鸟这项富有魅力的科技活动在昌平区中小学的进一步普及与深化。区教委将持续推出形式多样的观鸟科普活动,引导更多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从书本知识走向亲身实践,懂得观鸟、爱鸟、护鸟,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为昌平区的绿水青山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晋级的五支队伍在未来的市赛中再创佳绩,振翅高飞!

背景介绍

北京市中小学观鸟赛作为北京学生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余年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少年探索自然的道路。昌平区教委自2018年启动的“中小学生实地观鸟赛”,历经七届深耕,更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播撒进区域内每一所校园。

观鸟赛的独特性,注定它是一场需要长期积淀的“自然修行”——从最初不足10所学校的“星星之火”,到如今20余所学校的“燎原之势”,昌平区教委以多元活动为桥梁:实地观鸟培训让教师成为自然教育的“引路人”,知识讲座搭建起认知鸟类的“阶梯”,绘画、摄影则让孩子们用艺术语言对话自然,而深入的鸟类研究更催生了探索的深度。这些努力,不仅是赛事的普及,更是一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播种。

知识小链接:

一、什么是观鸟比赛?

观鸟比赛是参赛队伍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利用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观察判断并统计记录区域内野生鸟种和数量的比赛,记录鸟种数量多且正确的队伍为胜。

二、观鸟的意义何在?

观鸟,指在不打扰到鸟类正常栖息的情况下,利用望远镜等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野生鸟类进行观察,并学习相关分类学、行为学、生态学知识。鸟类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环境的细微变化可以迅速地从鸟类上反映出来。

三、观鸟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帮助?

1.提升科学素养:构建“观察-探究-实证”的思维闭环

观鸟比赛的核心环节是对野生鸟类的科学观察与识别,这要求学生掌握望远镜使用、鸟类形态特征辨析、行为模式记录等基础技能,本质上是科学观察能力的系统性训练。在识别物种时,学生需结合分类学知识(如科属特征、羽色差异)进行比对判断,在追踪鸟类行为(如取食、繁殖、迁徙)时,需关联行为学原理分析其生态适应意义,这一过程直接培养了“从现象归纳规律”的科学思维。

2.深化人文素养:培育“生命共情-生态责任”的价值认同

观鸟的前提是“不打扰鸟类正常栖息”,这一准则本身就是对“尊重生命”理念的实践教育。学生在观察中会逐渐意识到,每种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其生存状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例如发现猛禽数量减少可能与食物链破坏相关,候鸟迁徙路线变化可能受栖息地碎片化影响。这种认知会催生对生命的共情,进而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比赛中设置的团队协作环节(如小组共同完成观鸟记录),则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与集体意识。而当学生将观鸟过程中的发现转化为保护建议(如制作鸟类保护宣传海报、提出栖息地维护方案)时,其社会参与意识与公民责任感也得到了深化,这正是人文素养中“社会担当”的具体体现。

3.强化学习素养:加强“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基底

观鸟比赛并非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对“持续学习”能力的考验——鸟类的活动具有随机性,学生需在赛前通过书籍、纪录片自主补充鸟类知识,在赛中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观察策略,赛后复盘总结经验。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问题中探索”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边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综上,观鸟比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质上是通过“亲近自然-探究科学-理解生命”的实践链条,实现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这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来源:昌平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