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月悄无声息地流转,它让许多东西变为灰烬散去,寻之已了无痕迹;它又让许多东西萃为星辰,纵然已过千年百之久,依旧光芒璀璨,譬如那些经得起推敲的经典诗作。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岁月悄无声息地流转,它让许多东西变为灰烬散去,寻之已了无痕迹;它又让许多东西萃为星辰,纵然已过千年百之久,依旧光芒璀璨,譬如那些经得起推敲的经典诗作。
那么在本期,诗巷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少见却又非常经典的小诗。
这首诗风格闲适自然,句句写出了无穷韵味,读来让人倍觉秋光唯美,日子安稳。
秋日闲居
宋·潘玙
诗困权时卧竹窗,梦闲随雁到衡阳。
觉来落日窥帘影,茶鼎松风泼鼻香。
潘玙,字才山,一字叔山,生卒年无考,大致活跃于南宋宁宗、理宗朝(十三世纪前半),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潘玙虽然终身未第,但是他的生活条件却并不是很“贫瘠”。据记载,温州在当时有着很殷盛的海贸,而许多文人的家族都多兼市舶与儒业,所以潘玙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不缺良田与良宅。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秋日闲居》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闲适自在的性情以及他充满情调的雅致生活。
诗的首句通过作者的举动描写,初步呈现出了他的形象:诗困权时卧竹窗;意懒神困,作诗的兴致也大减,索性卧在竹窗下休息。
一个“诗”字写出了作者平日的兴趣所在,也体现出了他儒雅的性情。而一个“困”字则又将作者当时的一种短暂的精神状态予以描摹。作者并非被诗思所困,而是因为“意懒”暂且无心作诗,所以在“懒”字里面,还有更多的“闲散”之一。
“权时”,有索性、暂时之意,道出了作者随性而为的一种生活习性。
“卧竹窗”三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闲适自在的形象,同时也看到了他所处环境的幽静和雅致。那么通过物象“竹窗”我们又能够捕捉到什么信息呢?当然是作者君子般的淡泊情怀。
承句写的是作者的梦境:梦闲随雁到衡阳;在悠闲的梦中,“我”梦到自己跟随雁字来到了衡阳。
承句中的“梦闲”一词紧追首句中的“困”和“卧”字而来,它让首句与承句之间的脉络显得尤为连贯和紧密。在这样的脉络衔接之下,诗中的那几分闲适之味和淡泊之情也便得以更加有效的诠释。
“雁”是秋天最为典型的代表物象之一,所以作者择它入是,除了丰盈内容之外,还在于借助它来切题和传递秋意。
作者在此句中为什么特意提到“衡阳”呢?因为衡阳在荆楚之南,是湖湘之广阔渺然之处,可谓是“江湖”之代名词。所以作者写梦到“衡阳”,旨在表达自己希望能够随雁远游于江湖的梦想。
当然,远游江湖之梦想的背后所隐藏的,无非是作者那颗于朝堂之外追求自由的心灵。
“觉来落日窥帘影,茶鼎松风泼鼻香。”;一觉醒来发现太阳的光线从帘幕的缝隙中照射进来。屋子中的茶鼎正在沸腾,阵阵松风吹来,茶香随之袅袅飘散。
后两句的画面感极其强烈,也极其生动美妙,让人读来倍觉享受。
作者从梦前写到梦中,再写到梦醒,这首诗就如一则日记,细腻且又丰富,丰富且又温润,于每一个字眼里面都透露着美好与松弛。
作者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物象“落日”活化,给予它可爱的形象与饱满的情感。而此时的落日不仅让画面变得暖意融融,它更是联接了室内与室外两个世界,更是拉进了自然与人物(作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够发挥想象力,去感知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默契的一种美好情景与境界。
“落日窥帘影”的画面以静为主,而最后一句则及时为画面补充了动感,使得画面变得鲜活无比。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突出动感的时候,是从嗅觉、视觉以及听觉三个方面下笔,他将三者结合起来,描绘出了一个幽致安然且充满烟火气息的画面。而从这幅画面中散发出来的这种烟火气息,它又不染一点尘埃,它又于极致的动感中饱含着不尽的“静雅”之味。
读后两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听到到了茶沸的声音,嗅到了茶沸的香味,看到了茶烟的影子,感受到了落日的暖意和松风带来的秋意……,真可谓身心陶醉。
落日窥帘人睡起,茶烟细沸袅松风;读完一首,唇齿生香。
视诗词为知己,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在追逐诗与远方的路上我们在一起!
来源:一号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