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经历过糖尿病并发症折磨的人才知道,它不是慢性病,而是慢性折磨。眼睛瞎了、肾衰竭了、脚烂了截肢了……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在很多人眼里,糖尿病像是一种“慢性消磨”的病,控制得好就能“和平共处”,控制不好也不过是血糖升高,没那么可怕。
真正经历过糖尿病并发症折磨的人才知道,它不是慢性病,而是慢性折磨。眼睛瞎了、肾衰竭了、脚烂了截肢了……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要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却不知道,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将糖尿病称为“消渴”,并从整体调理、补气养阴的角度探索出了多种有效手段。而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被越来越多现代研究证实的组合:黄芪加一味药——黄精。
这个组合,不但被古人反复验证其扶正固本的作用,其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出对糖尿病胰岛功能保护、胰岛素抵抗改善、并发症延缓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令人欣慰的是,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家中自制亦无难度。
但在揭晓这个“加一物”之前,先聊一个扎心事实。
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第一,约有1.4亿人患病,而很多人都处在“糖尿病前期”却根本不知道。根据《中华内科杂志》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并发症风险,有些甚至已经出现肾功能异常或视力损伤。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人即使发现了血糖升高,也抱着“不是很高”“先不吃药”的侥幸心理,殊不知,高血糖破坏的是全身的微血管,等到症状明显时,常常已经无法逆转。
难道除了药物控制,就没有其他方式能够真正“守住防线”吗?答案是——有的。但这条路,需要我们回到“调养”本源。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本质是“阴虚燥热”,但其根源却常常是“气虚为本”。尤其是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导致内生湿热,进而化燥成渴。
黄芪,正是补气的要药,《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氧化、改善血脂等多重机制。
单用黄芪补气,犹如“有柴无火”,虽能固本,却不及“黄精”的加持来得完整。
黄精,古代被誉为“仙家补品”,《本草纲目》记载其“补中益气,润肺养阴”,最适合糖尿病这类阴虚伴气虚的体质。
《中国药房》一项研究指出,黄精中的多糖成分具有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可能性,尤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降糖和抗炎作用。
当黄芪遇上黄精,两个“黄”字相加,恰如其分地构成了补气养阴、标本兼顾的调理组合。
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黄芪黄精组合在调节AMPK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协同增效的可能性。这种联合调理方式,既非替代药物,也不等于偏方,而是一种安全、温和、长期可行的辅助方式,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前期、高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稳定者。
有人会问:“这么好的搭配,是不是人人都适合?”
并不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气虚明显、口干多饮、乏力易汗、舌淡苔薄者较为适合。而对于湿热重、舌苔厚腻、实热体质者,则需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调整配伍。
很多人以为调理血糖就只是控制饮食,其实更重要的是从根源改善代谢调节能力。换句话说,只靠“少吃糖”是远远不够的,要让身体“不怕糖”才行。这就需要从补气养阴、改善胰岛功能的角度入手,而黄芪与黄精,恰恰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中医智慧的钥匙。
更令人安心的是,这一组合具有安全边际高、无依赖性、适合长期调养等优势,尤其适合血糖波动期、病后恢复期、老年人群体。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在配合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加入这一组合,睡眠改善了、口干减少了、饭后血糖波动也更平稳了。这并非神奇,而是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在被激活。
从地域文化看,黄芪主产于甘肃、内蒙古,黄精则多来自四川、湖南,其实也反映了这两个药材在中国药食同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常将此二者一同泡茶、熬粥、入膳,既是滋补之道,也是日常调养之法。
说到底,糖尿病的真正防线,不在药瓶中,而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个饭后一小时的血糖值,一个早晨起床的口干感,一次夜间频繁起夜,也许就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而我们能否听懂,就看是否愿意多走一步。
这一“黄芪加黄精”的组合,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万灵之方,但它提供了一个值得尝试的角度:在现代医学的主干道之外,走一条融合中医智慧的辅路。这条路,也许正是切断糖尿病“后路”的另一种可能。
血糖的阴影,不是不能驱散,而是不能忽视。
身体的智慧,不是不懂自愈,而是缺少机会。
调理的关键,不是找到新药,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丽芳.黄芪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5):403-407.
[2]李春艳.黄精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22,33(4):458-462.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董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