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A股市场的“冷门赛道”里,可控核聚变突然成了香饽饽。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基日以来的历史新高,年内涨幅飙至81.61%,比不少热门概念都要亮眼。更让投资者好奇的是,三季报披露的持仓数据里藏着大信号:久立特材被四家社保基金扎堆重仓,北向资金近一个月
最近A股市场的“冷门赛道”里,可控核聚变突然成了香饽饽。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基日以来的历史新高,年内涨幅飙至81.61%,比不少热门概念都要亮眼。更让投资者好奇的是,三季报披露的持仓数据里藏着大信号:久立特材被四家社保基金扎堆重仓,北向资金近一个月悄悄增持2300万股,这家看似低调的企业,凭啥成了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背后其实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前夜的布局密码。
先说说这家被机构盯上的龙头——久立特材,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在核聚变领域它早已是“隐形冠军”。它生产的核聚变真空室无缝管,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换句话说,全球一半以上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核心导管都得用它家的产品。更硬核的是,它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中国环流3号的关键导管独家供应商,这俩项目一个是全球顶尖的核聚变合作计划,一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装置,能拿到独家供应资格,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机构扎堆入场,绝非盲目跟风,而是看准了“技术突破+政策红利”的双重风口。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传来捷报,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按照计划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首盏灯。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有明确时间表的工程推进——要知道,BEST采用的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商业化的路线之一。
政策端的支持更实在,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已投入约1455亿元,未来3-5年每年资本开支接近百亿元。全球范围内竞争也在升温:德国刚通过“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美国核聚变产业一年吸引71亿美元投资,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突破40万亿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久立特材这类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自然成了机构布局的“先手棋”。
可能有人会问,核聚变不是还在试验阶段吗?现在布局会不会太早?其实机构看重的,正是“从0到1”突破期的成长潜力。就像永赢基金的胡泽说的,现在相关个股的核聚变业务占比还小,但一旦商业化跑通,这可是个上千万亿的市场,甚至可能替代水电以外的其他能源形态。而久立特材已经率先吃到了红利,光是为BEST项目配套的特种管材订单就达3.2亿元,加上国际订单,今年核聚变相关业务营收预计增长60%。
更关键的是,它的技术壁垒高到让竞争对手难以企及。核聚变装置里的管材可不是普通钢材,要在1.5亿度的高温、超强磁场和中子辐照环境下稳定工作,对材料的耐辐照性、密封性要求苛刻到极致。久立特材花了8年时间攻关,才把焊缝探伤精度做到“零缺陷”,这种技术积累不是短期能复制的。也正因如此,社保基金才敢长期重仓——四家社保合计持股比例达6.8%,其中社保基金103组合从二季度就开始加仓,显然是看中了它的长期价值。
除了久立特材,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还有不少被机构关注的“潜力股”。比如西部超导,作为国内超导材料龙头,给中国环流2号M提供关键超导部件,二期磁体订单就有12亿元,在手超导材料订单约60吨;还有利伯特,不光给中科院供应核电设备,还中标了核聚变用高性能超导线材项目。这些企业共同撑起了核聚变产业链的“中国底气”,也让机构看到了系统性机会。
不过普通投资者要注意,这个赛道虽好,但仍处于早期阶段,不能盲目追高。金鹰基金的刘忠腾就提醒,目前板块还在底部阶段,产业进展尚未充分反映到股价里,投资要聚焦有实际项目落地、技术壁垒高的企业。像久立特材这样既有国际顶尖项目背书,又有明确订单增长的企业,才更值得关注。而且要明白,核聚变商业化是场“长跑”,2030年才到工程堆建设阶段,2050年才有望大规模商业化,需要足够的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从社保和北向资金的动向能看出,聪明钱已经开始布局能源革命的下一个风口。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形态,原料可再生、能量密度高、不产生高放射性废物,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能源格局。而久立特材们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从中国环流3号到BEST装置,从关键部件到核心材料,我们正在一步步把“人造太阳”的梦想照进现实。
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追涨短期热点,不如看懂这些机构重仓股背后的逻辑:有没有硬核技术?有没有实际订单?是不是产业链核心环节?像久立特材这样被四家社保扎堆看好的企业,或许正是穿越市场波动、把握长期机会的优质标的。毕竟,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能源竞赛中,能提前卡位核心环节的企业,终会在万亿赛道爆发时收获成长的红利。
以上内容仅为市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