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的韩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个扎心的对比:登记在册的宠物犬超600万只,新生婴儿却连25万都凑不齐,平均25只宠物才对应一个新生儿。
2023年的韩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个扎心的对比:登记在册的宠物犬超600万只,新生婴儿却连25万都凑不齐,平均25只宠物才对应一个新生儿。
可就在所有人都觉得韩国要往“宠物治国”的方向走时,2024年突然传来消息——新生儿数量时隔9年止跌回升,达到23.83万名,生育率从0.72微涨到0.75,创下2015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这波“铁树开花”真能救韩国于人口危机?要搞明白这事,得先扒透这波回升的水分,再说说韩国人到底为啥宁愿养宠也不生娃。
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2023年韩国总和生育率0.72,全球垫底,新生婴儿22.99万;
2024年这两个数字变成了0.75和23.83万,看似是好转的信号,但细看之下,更像短期因素凑出来的“假象”。
最关键的推手是“疫情后补偿性生育”。
2020到2022年疫情期间,大概12万对韩国夫妇把结婚生娃的计划往后推了,2024年社会秩序恢复,这部分需求集中释放,直接贡献了8300个新增新生儿。
另一个原因是人口周期的巧合——1991到1995年韩国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女性,2024年正好进入30岁左右的生育黄金期,这波“回声婴儿潮”带来了天然的生育增量。
地方政府的“砸钱战术”也起了点作用。
仁川市2023年底推出“生一娃补1亿韩元(约52.3万人民币)”的政策,虽然生育率只从0.66爬到0.69,还是低于全国平均,但总算没继续下跌。
忠清北道更实在,分五年给新生儿家庭发1000万韩元现金,结果2023年成了全韩国17个市道里唯一新生儿正增长的地方,涨幅1.5%。
但这些因素都撑不了太久。
补偿性生育是“寅吃卯粮”,回声婴儿潮的育龄女性过几年就会退出生育期,而地方补贴只能覆盖局部——比如仁川的1亿韩元补贴,也只让生育率微涨0.03,可见单靠给钱撬不动根本。
更打脸的是,即便2024年新生儿多了点,韩国人口还是净减少12万(死亡35.84万),老龄化率已经冲到20.8%,说白了就是“生的没走的多”,人口萎缩的大趋势压根没扭转。
要理解韩国的生育困境,得先搞懂一个问题: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真的不敢生、养不起。这事儿得从生孩子的“主力军”女性和“经济支柱”男性两方面说。
先说女性的职场困境,这几乎是韩国生育的“头号拦路虎”。
虽然法律写着产假能休18个月,男性还有30天带薪陪产假,但到了中小企业里基本是“纸上福利”。
很多公司见员工怀孕,就用“岗位没人顶”为由变相劝退;就算熬到休完产假回来,晋升名单里绝对没有她的份。
有调查显示,60%的韩国女性怕生育后被职场边缘化,干脆选了事业放弃生娃。
更憋屈的是产后育儿。韩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观念还没凉透,男性育儿参与度低得可怜。
虽然2024年男性休育儿假的比例首次超30%,但中小企业的执行率差得远,56.8%的育儿假申请者集中在大企业,小企业员工根本不敢休——毕竟饭碗要紧。
这意味着女性生完娃不仅要丢工作,还得一个人带娃,换谁都得掂量掂量。
再看男性的压力,说白了就是“赚钱赚到喘不过气”。在韩国养孩子,简直是场烧钱竞赛。
育娲人口研究的数据显示,养一个孩子到18岁要花3.65亿韩元(约190万人民币),而政府的现金补贴最多7000万韩元(36.5万),只够覆盖19%的成本。
这笔账能算得更细:怀孕产检、分娩得花一笔;幼儿园想上公立的挤破头,私立的每月学费8000到11000人民币,相当于普通上班族月薪的三分之一;
上学后更恐怖,补课费一年6万,再学个钢琴美术,钱包直接被掏空。
新韩银行的数据显示,普通家庭要把近三分之一的收入砸在孩子身上,难怪有人说“养一个孩子,这辈子别想退休”。
更让人绝望的是阶层固化。普通家庭砸锅卖铁养娃,补课、学特长,最后孩子还是得给顶层阶层打工。
2023年的数据显示,韩国前10%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进名校的概率,是底层家庭的7倍。
既然“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不少年轻人干脆躺平:“与其养个吞金兽,不如养只猫,至少不用一辈子当牛做马”。
面对“断子绝孙”的焦虑,韩国政府算是急疯了,从中央到地方砸钱砸到肉疼。但钱花出去了,效果却差强人意。
先看中央的政策礼包:2024年生娃的家庭,孩子出生给200万韩元,1岁前每月100万,1-2岁每月50万,
父母休满一年育儿假每人还能拿2310万,头两年最多能领6620万韩元(34.6万人民币),比2022年涨了30%。
企业也跟着加码,房地产巨头富荣集团宣布员工每生一胎给1亿韩元,现代、乐天这些大企业也跟风发奖金。
地方政府更是各显神通:首尔给新生儿家庭发790万韩元综合补贴,釜山包揽新婚夫妇的装修、婚纱照、蜜月;
华城市更狠,给三孩家庭卖84平米的公寓,市场价14亿韩元,政府只卖4.72亿,直接打三折。
这些政策确实让局部地区的生育意愿涨了点,但放到全国来看,就是“杯水车薪”。
尹锡悦自己都承认,过去16年政府花了280万亿韩元(1.46万亿人民币),超过一年GDP的十分之一,可生育率还是从1点多跌到了0.75。
算笔账就知道多低效:2024年只比2023年多生8300个娃,平均每个娃要花337万韩元(1.78万人民币)的补贴成本,这投入产出比低得吓人。
问题出在哪?说白了,政策只解决了“有没有补贴”,没解决“核心痛点”。
职场歧视没改,女性休完产假还是没工作;育儿成本里占大头的教育支出,补贴根本覆盖不了;男性育儿假看着延长了,但企业不执行,还是成了摆设。
就像网友说的:“我缺的不是那每月5000块补贴,是敢生孩子不失业的底气,是养得起孩子的收入。”
更讽刺的是,韩国反腐败委员会做过调查,62.6%的人说“给1亿韩元才愿意生”,还有37.4%的人给了也不生。
这说明就算政府把补贴翻倍,只要职场、教育、阶层这些硬骨头没啃下来,年轻人还是不会买账。
2024年的生育率回升,更像韩国人口危机里的“回光返照”。
短期看,靠着补偿性生育和地方补贴,生育率可能维持在0.75到0.8之间,但长期来看,不搞彻底改革,还是难逃“人口消失”的命运。
对比下国际经验,就能看出韩国的问题有多难改。
瑞典能把生育率稳定在1.7以上,关键是搞了“父亲专属育儿假”——480天带薪假里父亲必须休90天,不然就作废,硬生生把男性育儿参与率拉到89%。
法国更直接,低收入家庭育儿成本能报销70%,还提供免费公立托育,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79。
但这些招到了韩国就行不通。瑞典的政策得靠企业严格执行,可韩国中小企业连基本产假都落实不了;
法国的高补贴得靠完善的税收体系,韩国已经砸了280万亿,再加钱只会拖垮财政。
更核心的是观念问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内卷至死”的教育文化、固化的阶层结构,这些不是靠发钱就能改变的。
有专家预测,要是按现在的趋势走,韩国人口会从2020年的5182万跌到2072年的3622万,减少30%,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因少子老龄化“消失”的发达国家。
2024年这23万新生儿,顶多是给这场漫长的人口危机“缓了口气”,算不上“转机”。
说到底,韩国的生育问题从来不是“给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怎么让年轻人敢结婚、能生育、养得起”的系统工程。
职场要去性别歧视,男性要真参与育儿,教育要去“军备竞赛”,住房要降压力,这些改革每一项都要动既得利益,比砸钱难一百倍。
现在的韩国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短期补贴换来了短暂的“生育暖流”,但要真正跳出低生育陷阱,还得下“刮骨疗毒”的狠功夫。
要是改不动,再过几十年,可能真的要面对“宠物比人多”的荒诞现实了。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