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副总统暴论:美国在退,中国已成全球首个“电力国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7:45 1

摘要:太阳能装机提前6年达成目标,单月新增容量相当于3座核电站——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而美国却在政策摇摆中逐渐失位。

太阳能装机提前6年达成目标,单月新增容量相当于3座核电站——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而美国却在政策摇摆中逐渐失位。

25年前,正冲刺美国总统大选的阿尔·戈尔在竞选纲领中写下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计划,彼时他,坚信美国会成为全球环境转型的天然领导者。如今回望,这位曾有望执掌美国气候政策的政治家坦言:“我从未想过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近日,戈尔与专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莉拉·普雷斯顿,就第九份年度气候报告接受专访,深入剖析了中美气候行动反差、AI与能源需求的博弈等关键议题。

中美气候赛道,从“美国领跑”到“中国超车”

“中国领导层对科学界的重视程度,始终让我印象深刻。”戈尔在专访中这样解释中国气候行动力的根源。

报告中,中国被定义为全球首个“电力国家”,其转型速度堪称惊艳:

太阳能装机提前6年达成目标,部分月份日均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相当于3座1吉瓦级核电站;

虽因干旱导致水电产能下降而临时增建煤电(利用率不足50%),但清洁电力布局从未减速;

2025年初主动宣布:不再以碳强度为衡量标准,转而聚焦实际碳减排——这被视为其对减排能力的强烈自信。

与中国的坚定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政策“过山车”。

戈尔直言,政党轮替导致气候政策反复,让美国错失了领导机会。

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55%投资流向化石燃料,如今65%涌向可再生能源,但美国的推进速度因政策内耗放缓。

更令人担忧的是,环保署(EPA)拟取消数千家煤电厂和炼油厂的温室气体报告要求,试图“通过掩盖数据让危机消失”。不过,Climate TRACE项目已实现全球99%温室气体排放的实时追踪,填补了监管空白。

AI与能源,博弈的新战场

AI不仅是技术角逐,更演变为一场电力之战。随着OpenAI、英伟达、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千亿级”建场竞赛,能源需求激增。

高盛专题报告显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瓶颈,或许不在芯片,而在电。到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将占全球电力使用的4%以上。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虚拟国家”,其用电量将排在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印度。

特朗普政府推出5000亿美元“星门计划”,在得州兴建大型AI数据中心,引发能源需求担忧。普雷斯顿给出辩证视角:

挑战严峻:目前,数据中心能耗占全球电力2%,预计2030年至少翻倍,2027年日均水耗将达万亿加仑;

机遇并存:AI在能源、交通、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望在2035年实现年均减排6%-10%;

破局关键:太阳能+储能的成本优势已显现,多数AI巨头正选择清洁电力作为数据中心能源,推动减排与算力脱钩。

而xAI在孟菲斯黑人社区未经许可运行燃气轮机的事件,暴露了科技发展中的环境不公——该社区癌症风险是全美平均水平的5倍,却要承受额外排放。

戈尔痛斥:“化石燃料行业俘获政客的能力,远胜于他们捕获排放的能力”。

同时,科技行业对稀土的需求因关税威胁日益迫切。

戈尔强调,稀土开采需杜绝滥用与危害行为,但相较于化石燃料开采的日常破坏,其环境影响占比极小。目前,AI建模等技术已能精准探矿,减少对土地和社区的影响。

化石燃料行业为保护第三大市场(石化产品),阻挠全球塑料管控谈判,导致塑料污染持续蔓延。但孟菲斯等社区的环保抗争表明,公众对“环境不公”的容忍度已达极限。

此外,对于火箭发射激增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戈尔给出明确观点:“太空地球观测的价值,远超过发射活动的环境危害”。他认为,太空技术对气候监测、环境研究的贡献,使其碳足迹具备合理的存在意义。

戈尔的反思,乐观中的紧迫感

谈及对未来的判断,戈尔的态度兼具信心与紧迫感。

当特朗普在联大声称气候变化是“骗局”时,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

包括到2035年将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哈佛大学教授斯塔文斯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已经让美国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的“异类”。

欧盟气候专员沃普克·霍克斯特拉表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美国完全相反”。

戈尔指出,能源投资趋势已清晰逆转——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55%的投资流向化石燃料,如今65%涌向可再生能源。

“减排技术持续迭代降价,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凸显,化石燃料行业的抵制能力正在减弱”,戈尔强调,“能源转型已不可阻挡”。

然而,他最大的担忧是能否赶在气候临界点前完成转型。

最新报告显示,维系南美海洋食物链的洪堡寒流今年首次未出现,警示生态危机已逼近。

“我们有技术、有模式、有民意支持,只差更快的行动”,戈尔提醒道。

当中国通过“东数西算”等战略协调能源与算力需求时,美国却深陷政治极化难以形成一致政策。

在ESG领域,中美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由中央统一设计,执行速度快、政策一致性高;美国则陷入多中心博弈,政治极化削弱制度稳定性。

“从美国的政策摇摆到中国的坚定前行,从AI的能源挑战到稀土的可持续开采,这场气候对话揭示:地球从不在乎谁来领跑,只在乎是否有人在真正奔跑。” 正如戈尔所言,当技术、经济、民意都站在可持续发展一边,剩下的,就是与时间赛跑。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