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成了菜场标配业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7:48 1

摘要:曾几何时,咖啡还是写字楼里的 “精英专属”,菜场则是充满烟火气的 “民生阵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如今从北上广深到县城乡镇,咖啡摊与菜摊比邻而居,他们为何越走越近?

曾几何时,咖啡还是写字楼里的 “精英专属”,菜场则是充满烟火气的 “民生阵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如今从北上广深到县城乡镇,咖啡摊与菜摊比邻而居,他们为何越走越近?

咖啡能成为菜场标配,背后藏着咖啡消费市场的大变化,也藏着菜市场开始转型的生活提案。

01. 咖啡平民化:从“喝不起”到“9.9天天喝”

要理解咖啡进菜场,首先得搞懂咖啡本身的 “野心”—— 它早就不是少数人追捧的 “洋玩意儿”,而是正在向大众消费渗透的日常饮品。

曾经,咖啡在国内被视为“小资”饮品,是白领阶层的专属,以前提到咖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星巴克 —— 一杯拿铁 30 多块,对于每天想喝的人来说,不算便宜,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且星巴克的门店大多开在商场、写字楼,让咖啡店开在菜场这种市井场所,根本不敢想,想在买菜的时候顺一杯,根本不现实。那些年,在菜场里常见的饮品是老人自带的茶水,或是摊主招待熟客的大碗茶。

但瑞幸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9.9 元一杯的美式、12.9 元的生椰拿铁,价格直接降到了 “日常消费” 的水平,甚至比大部分年轻人喜爱的奶茶都便宜了,这波平价咖啡浪潮彻底打破了咖啡的“奢侈品”形象,让它成为日常消费得起的普通饮品。再加上它把门店开得越来越密集,从写字楼楼下到小区门口,甚至菜场旁边,都能看到瑞幸的蓝色招牌。

如今,除了瑞幸,还有很多本土咖啡品牌也在做 “平价生意”。比如 Manner,用小门店降低成本,一杯美式 15 元左右;还有各种社区里的小众咖啡店,一杯拿铁 20 块以内,还能根据顾客的口味调整糖度、奶量。这些品牌的共同目标,就是把咖啡从 “偶尔的享受” 变成 “每天的刚需”,就像早上喝豆浆、下午喝茶一样自然。

这种“平民化”带来的,是咖啡消费场景的无限延伸,和客流的抢夺,让咖啡不再是某些场所专属,而是可以可以开进寻常巷道里,可以开进日常客流稳定的菜场里。

02. 菜场转型:为什么需要一杯咖啡?

如果说咖啡需要菜场的 “流量”,那菜场更需要咖啡的 “人气”—— 尤其是年轻人的人气。

1. 年轻人需要端着咖啡逛菜场

随着生鲜超市、电商平台的发展,传统菜场的客流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顾客。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到菜场,成为摆在每个菜场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咖啡恰恰成为了那个“引流利器”。

咖啡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年轻人可以不买菜,但不能不喝咖啡。在菜市场里开咖啡店,相当于给年轻人一个“来的理由”:周末早上,不用专门去咖啡店,直接到菜市场,买杯咖啡,顺便逛逛,看看有没有新鲜的水果、本地的小吃;或者下班路上,到菜市场买杯咖啡,再买点菜回家做饭,比去超市更有“生活感”。

一杯手持咖啡能让年轻人在菜场里感觉更自在,更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要想让年轻人饶有兴趣地了解菜场的改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咖啡店。通过咖啡作为媒介,让年轻人认识到近几年改造后的 “新型菜场”,不仅环境干净整洁,还增加了很多新业态:比如卖网红小吃的摊位、做手工饰品的小店。

2. 咖啡能延长顾客在菜场停留时间

以前大家去菜场,都是 “速战速决”—— 想好买什么,直奔摊位,买完就走,平均逗留时间可能只有 10 分钟。这种"快进快出"模式导致传统菜场客单价难以提升,但咖啡的加入创造了"慢消费"场景:等咖啡的5分钟可能促成额外消费,喝咖啡的15分钟可能延伸出社交需求。

大家买完菜之后,可能会坐下来喝杯咖啡歇一会儿,或者和朋友聊聊天。逗留时间变长了,顾客就有可能多买一些菜,或者顺便光顾菜场里的其他小店,比如卖豆制品的摊位、卖熟食的窗口,这样一来,菜场的整体营业额也能提高。

对于老年人来说,咖啡的出现也不是 “格格不入”。以前菜场里常见的是 “茶摊”—— 一张小桌子,几把椅子,泡上一壶绿茶,老年人买完菜可以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现在有了咖啡店,年轻人愿意来了,老年人也被“带”着尝试新事物。还有一些菜场还保留了茶摊,咖啡店也会推出适合老年人的饮品,比如热牛奶、淡豆浆、新中式茶饮等等。老年人看到年轻人在咖啡店里坐着,也会觉得菜场 “更有活力”,更愿意来逛。

当年轻人开始在菜市场买咖啡,说明菜场的进化,要开始从生鲜交易地转到生活方式提案空间。

03. 菜场+咖啡: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合作

咖啡品牌寻找新的增长点,菜场寻求转型突破口,两者的结合催生出独特的商业生态,看似偶然的邂逅,实则是市场规律与消费变迁的必然产物。

1. 第一个开咖啡店的菜市场

杭州的红石板农贸市场,早在 2019 年就引入了咖啡店,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担心 “会不会没人买”,结果没想到,不仅年轻人爱买,不少老年人也会好奇地尝试 “不加糖的黑咖啡”。现在,这家咖啡店已经成了菜场的 “标志性店铺”,很多人甚至是为了喝杯咖啡,才顺便买了菜。

红石板菜场的成功,也给其他城市的菜场提供了借鉴,开始只是江浙沪地区的 “尝试”,这里经济发达,消费观念前沿,咖啡文化接受度高。但很快上海乌中市集、南京科巷等菜场,都陆续引入了咖啡店,而且效果都不错。

2. 双向奔赴的社区商业

菜场与咖啡的结合不是单方面受益,而是一场互利共生的完美搭子。对咖啡品牌尤其是本土品牌而言,菜场提供了租金低廉的铺位优势。相比商场和临街店铺,菜场内部的租金成本大幅降低,这为9.9元的定价策略提供了可能。同时,菜场自带稳定人流,节省了引流成本。这些优势让咖啡品牌能够以更轻量级的模式扩张。

对菜场管理者而言,咖啡店不仅带来了租金收入,更注入了现代感和年轻气息,改变了菜场传统刻板的形象。成都一家菜场改造负责人指出:“咖啡店的加入让我们的菜场看起来更现代化、更干净,打破了人们对菜场脏乱差的固有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而言,在买菜的同时顺手带杯咖啡回家,符合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一杯价格适中的咖啡,也可以是主妇们买菜间隙的小憩享受,或是摊主们提神醒脑的工作伴侣。

咖啡与菜场的结合,也反映了社区商业更深层次的趋势:中国城市的社区商业正在从“功能型”向“体验型”转变,以前的菜场只负责“卖菜”,现在的菜场要负责“提供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里,既要有老年人熟悉的“烟火气”,也要有年轻人喜欢的“小确幸”。

03. 从江浙沪向各地蔓延:咖啡进菜场正在不断开出新的枝桠

咖啡进菜场,现在已经慢慢向全国扩散,西南、西北这些传统上“茶文化更浓厚”的地区的菜场也开了咖啡店,很多菜场咖啡店更是融入了本土特色,吸引了不少客群。

1. 菜场里的特色咖啡店

云南的小粒咖啡是我国种植生产的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咖啡,一些云南菜场就引入了本地的小粒咖啡,不仅吸引本地的年轻消费者,还因其本土地域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

苏州彩香菜市场里则有一家菜场特色咖啡店——千斗福豆坊咖啡,豆制主题咖啡店,豆腐和蔬菜都是彩香菜市场里就地取材,出品非常有特色,咖啡配水果胡萝卜,市井与文艺的结合在此刻具象化。

2. 菜场里的连锁咖啡店

菜场,是连锁啡 “下沉” 的重要一站。以前瑞幸、Manner 这些品牌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现在已经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扩张,菜场里有大量的 “社区流量”—— 每天来买菜的,不仅有习惯早起的老年人,还有越来越多下班后来采购的年轻人。这些人要么需要一杯咖啡提神(比如早上送完孩子去买菜的家长),要么愿意为 “便利 + 新鲜” 买单(比如下班后买完菜,带杯咖啡回家放松)。

对于咖啡品牌来说,开在菜场旁边,既能抓住稳定的客流,又能降低租金成本(比商场、写字楼便宜不少),简直是 “双赢”。比如在昆明,瑞幸的门店数量在 2024 年翻了一倍,很多门店就开在社区、菜场旁边;在西安,Manner 也进入了多个商圈和社区,甚至在菜场附近开了 “快取店”,方便顾客买完菜直接取咖啡。还有库迪、幸运咖(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等等连锁咖啡在县域疯狂扩张,它们的选址都非常都非常贴近市井人流。

3. 菜场咖啡既要“接地气”,又要“有品质”

当然,咖啡进菜场也不是 “一帆风顺”,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菜场的咖啡店,价格还是偏高,一杯拿铁要 25 块以上,比外面的连锁品牌还贵,自然吸引不了太多顾客;还有些菜场的咖啡店,只注重 “颜值”,咖啡品质却一般,喝完一次就不想再喝了。这些问题,其实也是 “菜场咖啡” 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 既要 “接地气”,又要 “有品质”,才能真正留住顾客。

不过总的来说,咖啡进菜场是一个 “大势所趋”。它不仅改变了咖啡的消费场景,也改变了菜场的功能 —— 菜场不再只是 “买菜的地方”,而是变成了 “社区社交空间”;咖啡也不再只是 “精英饮品”,而是变成了 “日常刚需”。这种改变,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也是普通人生活品质的提升 —— 当我们在菜场里能轻松买到一杯好喝又便宜的咖啡时,其实是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 “小确幸”。

4. 未来菜场咖啡的发展

菜场咖啡的融合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呈现更多创新形态。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多“咖啡+”组合模式,如“咖啡+烘焙”、“咖啡+书店”、“咖啡+花店”等多元业态融入菜场,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场景。另一方面,菜场咖啡可能发展为社区社交枢纽。除了购物和饮用功能,菜场咖啡区可能成为邻里交流、信息共享的社区客厅,增强社区凝聚力。

数字化转型也将赋能菜场咖啡。通过线上预订、扫码下单、会员积分等方式,菜场咖啡可以打通线上线下,创造更便捷的消费体验。此外,本土化创新值得期待。各地菜场可能会结合本地饮食文化,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咖啡饮品,如川渝地区的“花椒拿铁”、西北地区的“红枣咖啡”等,实现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有趣结合。

这种跨区域普及的背后,是全国性的咖啡消费习惯养成和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趋同。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抖音的传播,也加速了这种新业态的全国性扩散。无论东南西北,城市的年轻白领、县域农村宝妈都对生活方式有着相似的需求和接受度。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菜场,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提着菜篮子的阿姨和拿着咖啡杯的年轻人擦肩而过,空气中既有青菜的清香,又有咖啡的醇厚,这两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就是最真实、最美好的生活气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惯,老年人可能还是会自带茶水,但年轻人更愿意买杯现磨咖啡,菜场这个最传统的场所,也在悄然记录着这种变迁。

来源:普信妈宝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