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正在举行展出“终战”前后公文书的特别展。其间,8月8日至21日将展出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原件。诏书内容在1945年8月15日通过昭和天皇广播的形式告知日本国民。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正在举行展出“终战”前后公文书的特别展。其间,8月8日至21日将展出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原件。诏书内容在1945年8月15日通过昭和天皇广播的形式告知日本国民。
昭和天皇
到今天,《终战诏书》已经公布了80个年头。我们常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在8月15日这个敏感时间,公开展出这个敏感文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翻遍《终战诏书》全文,不管是中文版本,还是日文版本,都会尴尬地发现,里面没有一个词语提到“投降”,也没有“战败”这样的字眼。日本方面通过《终战诏书》,传递出的意味非常有意思。就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尚有一战之力,要与盟军决一死战,甚至制定了狂热的“一亿玉碎”计划。
那么,日本都快灭国了,有何底气制定“一亿玉碎”计划?这个计划到底有多可怕?最终又是谁给它踩了刹车,防止它变成惨烈的现实?
我们常说日本是“弹丸之国”。其实,它的国土面积并不小,有37.8万平方公里,比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传统强国的块头还大。二战时期日本本土人口约为7800万,加上朝鲜等殖民地总人口超过1亿。人口多,意味着能够拉出来打仗的人也多。
同时,日本作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家,能够独立研发航母、战机、战列舰,军工体系碾压亚洲邻国。它制造的7万吨级“大和号”战列舰,全世界第一。盟军的那些航空母舰也好,战列舰也好,单打独斗谁都没它厉害。
“大和号”战列舰
而且我们回顾二战的历史,会发现日本在战争初期一直打得很顺:九一八事变中,3个月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珍珠港事件里,日军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自身伤亡微乎其微;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将东南亚地区全部占领。
正因为日本对自己的实力充满“迷之自信”,才对这场战争的失败,多少有些不服气,因而制定了疯狂的“一亿玉碎”计划。
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义勇兵役法》,将所有年龄在15-60周岁的男性国民以及17-45周岁的女性国民,全部补充到军队里,增加2800万兵力。他们甚至计划,在盟军登陆时处决14岁以下的儿童,以此来“节约”宝贵的粮食。
但是,这些人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还要自带武器,拿着土枪、弓箭与盟军作战。显而易见,他们在战场上起不到啥作用,充其量是以自己的牺牲,来消耗敌人的子弹。因此叫做“玉碎”。
日本军部企图复制硫磺岛经验,通过惨烈抵抗,迫使美军接受 有利的停战条件。参谋们推演:如果能用100万日军换10万美军性命,便可动摇盟军的作战决心。
硫磺岛战役
当然,做出战争决策的那些日本高层,并不打算和普通国民一道“玉碎”。他们早就找到了藏身之所,挖掘了大量深埋在地下的地堡和坑道。
当时,日军已经启动了“一亿玉碎”计划。许多学生和妇女被集中起来,挥舞削尖的竹竿,练习拼刺刀技术。日本神风特别攻击队使用自杀式袭击,企图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扭转战局……
幸运的是,美国两颗原子弹,让日本高层的脑子变清醒了一点。是啊,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面前,躲在几十米深处的坑道里,也是不安全的。毕竟,地下皇宫挡不住核爆,天皇也可能灰飞烟灭。
日本原本指望苏联调停,却在8月8日遭遇百万苏军闪击。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居然在一周之内就溃败了,日本彻底丧失谈判筹码。更可怕的是,苏军若登陆北海道,共产主义可能取代天皇制——这可比战败更让权贵们感到恐惧。
因此,日本高层被迫取消了“一亿玉碎”计划,无数日本百姓也由此逃过一劫。
话说回来,日本展出这份诏书,算是个“考古现场”,提醒大家别忘了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但是,咱们光看纸面可不够,得看清里头藏着掖着的东西。毕竟,历史这玩意儿吧,不把“一亿玉碎”计划背后的疯狂一起打包记牢了,这战争的按钮,搞不好哪天又会被谁偷偷按下去。记住真实的战争,未来才有真正的和平,您说是不?
来源:勇哥读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