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全面和平!专家戳破: 人质交换是开始, 加沙非军事化才是硬骨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7:33 1

摘要:加勒特少校在华盛顿主持的节目中提及,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果尔达・梅厄曾用“泪流满面的团聚”“希望的永恒之戒”等词汇描绘新生国家的愿景,而今这些表述与当下以色列人质从哈马斯囚禁中返回、巴勒斯坦囚犯获释的场景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加勒特少校在华盛顿主持的节目中提及,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果尔达・梅厄曾用“泪流满面的团聚”“希望的永恒之戒”等词汇描绘新生国家的愿景,而今这些表述与当下以色列人质从哈马斯囚禁中返回、巴勒斯坦囚犯获释的场景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果尔达・梅厄

果尔达・梅厄后来成为以色列第五任总理,经历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大屠杀、1973年赎罪日战争等历史阵痛,她的话语如今常被用来反思巴以地区长期的流血与苦涩,萨布拉和莎蒂拉事件、加沙地带的反复冲突,皆是这一漫长争端中的沉痛注脚。

如今,特朗普政府推动达成的停火协议,被视为该地区迎来历史性转折的标志。特朗普在相关场合宣称:

“这场漫长而艰难的战争现已结束。有人说争端持续了3000年,有人说是500年,但无论如何,这是所有人的战争。如今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几乎整个地区都已认可加沙将立即解除军事化,哈马斯将被解除武装,以色列的安全将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我们共同证明,和平不只是可遇不可求的梦想,而是需要日复一日、一人一国共同搭建的现实。中东终于准备好拥抱它的非凡潜力。”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暴行引发加沙战争,截至协议达成时,冲突已造成超6.7万人死亡,伴随大规模破坏、饥荒与疾病蔓延。

特朗普此前曾谈及恐怖主义引发的紧张局势,强调:

“几十年来,煽动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圣战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的做法从未奏效,反而酿成灾难,导致无数人丧生,完全适得其反”。

停火协议落地后,特朗普随即飞往埃及沙姆沙伊赫,与欧洲、中东及全球穆斯林多数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协议,各方期望通过协作让加沙恢复正常秩序,解决战后治理的核心难题。

从历史维度看,美国历任总统都曾为巴以和平付出努力。

1978年,吉米・卡特总统制定和平框架,助力以色列与埃及达成共识,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奠定早期基础,该框架明确了治理全面和平解决方案的原则与细节,尤其涉及西岸和加沙的未来,以及巴勒斯坦问题各方面的应对路径。

吉米・卡特总统

1993年,克林顿总统为《奥斯陆协议》欢呼,协议承载着双方对和平的承诺:

“过往所有的努力,都将我们推向这一刻——我们终于敢许下长久以来难以想象的诺言:以色列民众的安全将与巴勒斯坦民众的希望共存,所有人都将拥有更多安全与希望”。

布什总统在以色列建国60周年时也曾展望:

“以色列将作为世界伟大的民主国家,庆祝建国120周年,成为犹太人民安全繁荣的家园;巴勒斯坦人民将实现长久以来的家园梦想,拥有一个以法治为基础、尊重人权、拒绝恐怖主义的民主国家”。

与往届政府不同,特朗普的策略更依赖“突破既往框架”——他押注于其他国家不再破坏先前努力,也不再漠不关心地置身事外,而是共同探索新路径,将和平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此次协议的推进中,细节落地与各方协调成为关键。CBS新闻记者南希・科德斯在埃及现场报道,特朗普抵达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但他在以色列议会传递的信号更为具体:

“你们赢了,现在该领取胜利的果实,为人民创造更安全的未来,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

这番话并非偶然,反映出美国对以哈双方坚持履行协议的迫切期待。

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涵盖协议管理与执行细则,但部分内容仍存在模糊性,诸多细节亟待敲定。这也是他前往埃及的核心目的——与多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共同商议停火协议中的复杂要点,推动构建更持久的和平机制。

当前最紧迫的基线问题包括:加沙的临时治理主体如何确定?新警察部队组建前,由哪支力量填补安保空缺(特朗普提出的“国际稳定部队”被视为潜在过渡选项)?这些问题看似基础,却涉及多方利益博弈,需要足够时间协商,而加沙局势不容拖延,混乱期的延长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另一个关键挑战在于以色列内部的政治团结。

白宫清晰地认识到,若停火协议破裂,特朗普“和平缔造者”的定位将不复存在,其政治遗产与协议的存续深度绑定。历史上停火协议反复破裂的先例,让各方对此次协议的稳定性格外谨慎。

目前争议的核心焦点包括:哈马斯武装人员如何具体缴械?武器应交由哪个主体保管?以色列在加沙保留部分军队的期限是多久,何时完全撤军?这些问题若无法达成共识,协议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在特拉维夫,人质返回的消息引发民众复杂的情感共鸣。

CBS新闻记者海莉・奥特描述,黎明前的人质广场已聚集百余人,且人数全天持续增加。尽管此前已有部分人质获释,但当天的氛围尤为特殊——人们既兴奋又充满希望,同时保持着谨慎,担心最后时刻出现变数。当天共有两批人质被移交并进入以色列,广场上的民众通过新闻屏幕关注进程,有人落泪,有人起舞歌唱。与以往哈马斯在加沙举行的交接仪式不同,此次移交未设盛大仪式,仅由以色列国防军和红十字会确认人质安全返回。

当被问及感受时,多数民众表示“仍在消化这一切”——宽慰、喜悦与感恩之外,两年多的囚禁磨难让情感平复需要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人质家属的持续施压是推动协议达成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向内塔尼亚胡政府传递诉求,也对政府联盟成员形成制约,确保各方将人质回家列为优先事项。海莉・奥特还观察到一个鲜明对比:当天特朗普在以色列议会的演讲通过电视直播,广场民众欢呼着高呼“感谢特朗普总统”;而内塔尼亚胡在议会的讲话未被转播,且此前周末美国特使威特科夫感谢内塔尼亚胡时,曾多次遭遇嘘声,最终不得不暂停以维持秩序,这一差异折射出以色列民众对不同政治角色在协议中贡献的认知分野。

前特朗普政府与人质事务特使罗杰・卡斯滕斯(同时参与过拜登政府相关工作)从专业视角分析,内塔尼亚胡政府虽被批评“解救人质行动迟缓”或“优先级不足”,但客观上,在加沙冲突中以色列面临七条战线的压力,仍成功让251名人质中的166人返回(当天新增20人)。

不过,仍有28名以色列人质的遗体未归,目前仅移交4具,剩余24具中还包括两名美国公民,这一问题可能成为协议执行的“症结”——以色列政府期待哈马斯兑现承诺,完整移交遗体,否则信任基础将动摇。

罗杰・卡斯滕斯强调,当前达成的本质是“人质交换协议”,而非全面和平协议,后者需要解决加沙非军事化、人道主义援助投放等更宏大的议题。

他结合亲身经历指出,过去两年中,他与100多名被拘留者家属(包括12名美国家属)会面,每次交流长达2-3小时,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泪水与拥抱。这些家庭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欣喜若狂中夹杂着悲伤——庆祝战争暂歇、亲人归来的同时,也在反思过去两年双方失去的一切。

对于人质回归后的社会融入,罗杰・卡斯滕斯表示,以色列在心理干预与创伤修复方面已积累成熟经验。返回的人质除接受体检外,还将与军方协作启动重新融入程序,学习处理创伤记忆,适应“2023年10月7日前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差异。

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终生伤疤难以磨灭,但如今的医疗与心理支持体系已远胜于十年、二十年前,专业力量将帮助他们逐步重建生活秩序。

来源:脑瘤科李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