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潮流澎湃而至,广东——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改革开放热土之上,气象部门正以奋楫争先的姿态,书写气象事业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的新篇章。
勇立潮头谋发展
逐浪前行著华章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珠江奔涌入海,潮声激荡千年,滋养了岭南大地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
当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潮流澎湃而至,广东——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改革开放热土之上,气象部门正以奋楫争先的姿态,书写气象事业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的新篇章。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区 图/李楚洲
潮头引领——高位擘画定乾坤,法治筑基稳航程
珠江潮涌,方向决定航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引领广东气象乘风破浪的根本遵循。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高位推进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部署同推进,高标准完成气象高质量发展首批试点省建设。广东气象部门深入落实省委“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以“638”工作指引统筹推进全省气象布局。
合力似奔雷,激荡弄潮伟力。2021年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2021—2025年)》各项任务。2025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进一步锚定“气象科技强省”宏伟目标,共同擘画数值预报及人工智能技术强芯工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筑强工程、“海上新广东”气象护航工程、数字经济气象服务支撑工程、美丽广东生态气象保障工程战略蓝图。
贯通如江河,汇聚弄潮洪流。省气象局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市市有试点、县县有抓手”,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广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辐射引领作用,支持和引导粤东粤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气象工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全省气象事业协同发展。
法治若磐石,锚定弄潮根基。潮涌需有堤岸,发展必有规矩。《广东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制定出台引领绿色发展;《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修订筑牢安全堤坝;《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等地方立法聚焦解决本地实际问题。24部法规规章、90部行业、地方、团体标准织就严密法治网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广东省气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核心动力,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路径,以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保障,构建‘以智慧气象为特征的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实现从传统气象业务向全链条多领域高价值气象服务的跨越。”广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说。
潮尖创新——科技利剑破长空,开放融合纳百川
弄潮深海,惟以科技铸剑,方能斩开风云迷雾;惟以开放扬帆,方能汇聚四海智慧。广东气象部门在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奋楫争先。
南粤苍穹之下,一张地面、空基、天基、海洋一体化的“风云天网”越织越密。5500余个区域气象站星罗棋布,全省降水要素空间分辨率提高至4.7公里,气温、风等要素提升至6.6公里;形成S波段雷达大范围警戒、X波段雷达小范围精细探测的雷达协同观测体系;率先建成北斗导航探空系统;远海观测能力延伸至岸基300公里左右。
“智算”奔流,解码风云天机。预报精准,方能驭浪而行。广东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初步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四维网格预报技术体系,实现0—60天最高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1公里的海陆一体、短临短期延伸期融合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基于人工智能的强对流监测预警识别技术,强对流天气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雷雨大风预警提前量从44分钟延长至70分钟左右,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前量从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左右。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 广东省气象局供图
创新平台,熔铸硬核实力。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昂然崛起,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气象科创平台。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在佛山成立,省部共建的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中国气象局南海(博贺)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试验基地等成为国家级试验基地的砥柱中流,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创新研究院)、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气象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活力迸发。“1+N”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基本成型,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核多柱”格局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科技平台集群效应凸显,为广东气象能力提升注入前沿动力。
开放合作汇通“世界潮”。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国际培训火热开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工作者齐聚羊城共享“中国经验”;广东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从这里扬帆出海,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盛赞其突出贡献。深化粤港澳合作,珠澳气象创新与应用研究中心(珠海)应运而生,粤港澳三地气象业务协同发展机制日益成熟,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气象服务“心联通”的湾区气象新格局加速形成。
人才高地汇聚“弄潮者”。创新之潮,人才为源。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人才高地建设扬帆起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海外博士3名。广东气象工作者获评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首席专家、青年英才7人,入选地方人才计划14人次。广东选拔省气象局高层次人才66人次,培养正高级专家人数73名,位居省级气象局前列。
潮润南粤——护佑安澜守初心,赋能百业新图景
弄潮珠江,初心如磐。庄旭东表示,广东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优化提升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广东气象的锐意改革之志、开放包容之怀、创新进取之态,最终都汇向气象部门主责主业——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江河安澜、民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6月13日至18日,受台风“蝴蝶”及其后续季风强降水叠加影响,茂名市遭遇严重汛情。市气象局持续动态研判、提前周密部署,精准预警助力信宜市贵子镇57人成功避险,作为典型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这背后,是对“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的严格落实:提前3天发布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划分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发布预警和风险提示,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通过这套获国家发改委推广的服务机制,气象部门成功应对2023年超长汛期,并为防御应对2024年4月历史级暴雨、北江流域特大洪水等重大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广东严格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暴雨预警“双重叫应”机制直达基层责任人,重大灾害防御跨部门联合复盘常态化,显著提升了基层防灾避险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广东气象之笔,亦在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画卷上挥洒万千气象——
在丰饶沃野,省市县一体的“互联网+气象+农业”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可形成分县及重点区域的精细化指导产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直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南方海洋牧场和荔枝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保障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减损增收,助力广东荔枝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于湾区动脉,港珠澳大桥车流如织,气象部门建立以港珠澳大桥气象保障和联合发布大湾区气候监测公报为代表的粤港澳三地预警服务双协同机制;阳江海域的千座风机在“海上风电气象精细化服务一张图”的守护下迎风劲舞——这张“天气场景+风电场景”智慧图景,集纳72小时逐小时精细化天气窗口期预报、提前3小时无缝隙网格化强对流预报预警、未来14天内涌浪逐时网格化预测,用“红橙绿”三色风险标识让企业快速识别气象安全风险。
为智造护航,围绕广汽集团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广州市气象局研发精细化气象服务城市积水现象智能识别系统,为企业做好气象防灾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针对突发性局地强降水等高影响灾害性天气,构架了覆盖企业生产区域、周边河涌水库、道路交通的综合防汛监测网,第一时间发布针对性气象信息,为广汽集团顺利度汛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保障。
染绿美底色,广东气象部门开展全省生态气候资源普查,为生态旅游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与预测研究,完成过去20年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开展未来30天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预测;建成大湾区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和华南区域高分辨率碳源汇监测评估系统,探索“双碳”气象服务,为新能源开发布局和电网调度提供支撑。
驭数据浪潮,广东气象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众创平台在全国首创“技术中台+产品中台”双中台体系,获“数据要素×”大赛全国一等奖。该平台打通气象数据要素加工流通交易的“后厂—中仓—前店”全流程,实现从“给数据”向“给工具”、“给服务”的模式转变,支撑“无场景不交易”的广东模式,推动气象数据场景化应用向要素能力科学范式迁移。
气象服务的温度,最终要由公众来感知。广东气象工作者躬身笃行,气象服务融入“粤省事”“粤政易”“粤商通”等数字政府平台,走进千家万户,基本覆盖日常生产生活场景,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连续5年居前列。
珠江奔流,不舍昼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气象部门将勇立时代潮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奋楫前行,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磅礴气象力量。
广州:
跨“粤”融合添活力
湾区气象焕新颜
精彩跨“粤”:让世界看见动感湾区气象新活力
广东省广州市气象部门坚持“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发展理念,围绕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发展目标,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气象服务供给侧能力,广东气象跨“粤”式发展展现出新活力和新成效。
广州马拉松赛期间,气象部门在赛事现场布设展示屏,实时展示风速等气象服务产品。图/陈碧强
2023年11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在广州市黄埔区建成,重点聚焦区域预报、区域培训、区域防灾减灾等领域,全力搭建国际交流合作与共赢共享平台,持续拓展广东气象国际合作发展新领域。
分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承办热带气旋监测预测业务与高级管理国际培训班、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新技术和产品国际研讨会、第37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等多场国际培训交流活动,逐步成为宣介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的重要窗口和国内外气象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智慧共融:让城市融入智慧湾区气象新科技
以“1+2+N”运作模式打造的广州市智慧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聚焦解决广州气象业务痛点和关键技术薄弱环节,为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等提供发展新平台。
广州市气象部门科研人员与深圳、佛山等地气象部门双城联动,并与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建立常态化技术合作和人员互访交流机制,在跨区域跨学科交叉难题、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同时,全面对接经济发展行业需求已成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向标。“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气象部门以城市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定制化气象服务为试点,积极打造有专班队伍、有支撑平台、有保障机制、有产品体系、有显著效益的“五有”气象服务体系。
“场景化气象服务让我们避免了巨大损失!”广汽集团负责人回忆起那年暴雨期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根据精准的气象预报,我们提前调整了生产线和物流计划,避免了近亿元的损失。”
此外,广州气象部门联合广州市水投集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智慧水务建设,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抢险效率提升近一倍。
目前,气象专业服务已经拓展至建筑、石化、汽车等15个行业。
主动作为:让民生感知安全湾区气象新服务
把握广州超大城市防汛救灾工作主动权,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一直是广州市气象部门发展的总目标。
广州构建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工作格局,已在全省率先落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开展突发事件精准靶向预警,实现全市任意指定区域预警靶向发布。
以“城市病”治理为切口,广州气象部门推动城市气象灾害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开展全省首例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构建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实现从致灾性强度到包括承载体暴露度及脆弱性的风险评估;联合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旅游等部门深化高速公路、旅游景区、城市内涝等示范应用场景建设,经验成效在全国推广。
佛山:
龙卷中心精预警
织网联防护平安
“上游的强回波速度图上,有明显速度对结构特征,预计17时会到达黄埔,可能将有龙卷风发生,对铁皮顶厂房、工棚和防风能力差的其他建筑物有较大影响。”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值班预报员黄舒婷电话通知广州市黄埔区气象局。区气象局于5月4日发布了联和街、长岭街、萝岗街、永和街、九佛街、龙湖街、新龙镇的龙卷警报。
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在研判龙卷风险。图/杨玉婷
这一案例是近年来国、省、市、县在龙卷风等强对流监测预警领域联动联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缩影。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龙卷风研究的机构,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精准预警技术、观测试验数据积累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佛山市2018年起成功探索专门的龙卷预警试验,分别于2018年6月8日、9月17日和2022年7月4日3次提前30分钟以上准确预警强龙卷风。
广东是全国龙卷预警试点省。中心在全省率先布设12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4部X波段双极化机械天气雷达,构成了国内领先的立体雷达监测网。雷达探测分辨率从250米提升到30米,时间分辨率从6分钟提高到1分钟,为强对流天气精准识别提供了观测支撑。
2022年起,广东省建立了《广东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试验性业务流程》,加强国省联动指导,健全“省级提醒、龙卷风中心建议、市级制作、县级发布”的龙卷风监测预警扁平化业务流程。中心承担了建议指导业务,2024年全省出现陆地龙卷风8次,中心指导当地气象部门发布龙卷风预警4次,龙卷风预警准确率达50%。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核心技术支持,中心研发并优化了华南龙卷潜势预报产品;基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将龙卷潜势预报时效延长至96小时,并推出区域风险等级预报产品,为预报员提供更简洁、高效的预警发布建议。
2022年,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北京大学成功申报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推进龙卷风科研业务走向快速发展。2024年至2025年,该实验室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龙卷风暴等强对流观测试验,为区域龙卷风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验室还牵头建立了中国龙卷个例库。目前,该数据库已集成至广东预报预警一体化系统中,供省市县三级业务人员使用。
人才培养是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心目前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科研计划,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科研业务难题开展协同攻关。
省气象局创新探索“龙卷风监测预警试验业务人员客座交流活动”,在2023年至2025年间,选派来自全省各地市气象局共13名预报员到中心交流学习,有效提高基层预报员龙卷风监测预警能力。同时,中心定期举办全国龙卷风学术交流会,推动国内外龙卷风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协作。
中山:
党建引领新模式
全域科普开新局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气象课正在举行。“老师,为什么台风来了要先收好阳台的花盆?”一名小学生举手提问。气象科普讲解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由市气象局制作的动画片《台风小课堂》。影片中,拟人化的“风宝宝”和“雨妹妹”用童趣的语言讲解台风知识,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中山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与气象机器人互动。图/谢啸天
课后,气象科普讲解员对记者感慨:“现在,我们有了更系统、更贴近生活的科普方式。”
这种转变,源于市气象局近年来全力推动的全域气象科普体系建设。作为广东省首个全域气象科普专项试点,在省气象局的指导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山以党建引领开创“1234”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气象科普与防灾减灾深度融合、全民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盘棋”统筹
在省气象局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下,市政府推动市气象局将科普工作全面纳入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经费保障、监督考核机制,推动科普工作由“零敲碎打”转向“系统推进”。各镇街将气象科普纳入基本工作职责,成立专门组织,吸纳专兼职人员500余人,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两个着力点”融合
围绕“科学普及”与“防灾减灾”,市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消防、交通运输、教育等多部门,共同开发出一系列接地气、针对性强的科普产品,注重“实用+趣味”的双重提升。
“内容有用,才能留住受众;形式有趣,才能吸引关注。”市气象局科普员黄根表示。他们与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天气预警情景剧》《中小学气象实验课》等产品,已成为本地新媒体平台的“流量担当”。
“三个全”覆盖
2024年台风“摩羯”影响期间,市气象局与应急管理、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动,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12个平台发布科普内容300余条,总阅读量超千万。“刷着手机就把防灾知识学了”成了很多市民的真实体验。
5年来,市气象部门联合教育、农业农村、妇联等部门和组织,走进200多所中小学、80多个社区、150多家农户,开展讲座、展览、研学活动超千场。
“四张网”支撑
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中山市气象科普馆,年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一支超过300人的专兼职结合科普队伍活跃在一线;中山气象部门与23个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融入地方科普大格局;12大类传播渠道织就一张高效科普传播网。
三年来,中山全市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已达85.9%,公众防灾避险能力显著提升。“中山天气”微博多次跻身全国政务气象微博前十。
更重要的是,气象科普正成为中山的一张新名片。2023年,市气象科普馆入选市“十件民生实事”,成为热门打卡地;多所学校获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湛江:
织“空天地海”网
显气象减灾实效
9月5日10时,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海洋牧场海域,湛江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吴生令和同事们正准备投放 HF-300F型号海洋浮标。
本次投放的海洋浮标具备“气象+水文+水质”多要素观测功能,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指标,同步采集海浪波高波向、波周期等水文数据,以及浊度、盐度等水质参数。
自2024年2月27日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以来,湛江市气象部门依托卫星、雷达、气象站、浮标站等多种观测手段,在沿海布设大型遥感监测设备及海洋渔业特种气象监测站,开展协同观测工作,初步建成覆盖东南沿海的“空—天—地—海”海洋气象监测网;在流沙湾、湛江湾、遂溪草潭等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园区布设“气象+水文”协同观测站点,实时采集气温、风力、溶解氧、水温、盐度、浪高等数据。实时数据转化成指数,企业可依据作业窗口期指数,精准安排投饵、换网和收鱼等操作,在试点海洋牧场养殖园区接入高清视频和水体环境监测设备。在监测数据和预报产品的指引下,养殖户可把苗种投放到适宜生长水层,提高鱼苗成活率,有效提升海洋牧场生产效能。
9月5日,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草潭海域上,吊机在吊放海洋浮标作业。图/吴生令
4月,正值金鲳鱼投苗期,市气象部门每周发布《金鲳鱼投苗气象条件周报》,指导企业根据周报内容调整作业计划,帮助企业避开低温天气,减少损失。湛江汇富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承峰说:“气象部门聚焦关键环节、及时引导灾害防御,帮助提高金鲳鱼的存活率和鱼产品质量,我们非常满意!”
市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渔民和养殖企业筑起坚固的“防风堤”。2023年“泰利”试点保障企业取得“养殖设备少损坏、作业人员无伤亡、养殖鱼类少损失”的实效;2024年台风“摩羯”期间,综合减灾效益超过10亿元,得到服务对象一致好评,相关服务案例入选世界气象组织早期预警典型案例。
市气象部门建立了广东省首个“1313(1周趋势—3天风险—1天精细—3小时短临)”递进式气象服务和早期预警相结合的海洋牧场台风服务模式,结合渔民和养殖企业实际制定科学服务流程,根据具体过程复盘和现场调研开展滚动式优化,为管理部门部署防台风工作和渔民、养殖企业提前减损作业提供时间窗;率先建成全省首个集监测、预报、预警与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牧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开发分场景专业信息终端和微信小程序,同步接入指挥部门、养殖企业和一线渔民,实现预警信息秒级直达,点对点精准服务;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从陆地向近海延伸50公里的海洋牧场精细网格预报业务。
目前,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气象保障体系先行市建设专项试点已纳入广东省气象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作者:闫辰宇 陈碧强 许钰文 杨玉婷 黄舒婷 潘登 王天巍 黄燕娣 编辑:罗澜 闫辰宇 郭曼如 刘淑乔 徐嫩羽 王素琴
发布: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