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假药更可怕!3种“高科技”保健品被实锤无效,医生:尽量别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6:50 1

摘要:前些天她神秘兮兮地拉着我说:“这个是我孙子在网上给我买的,说是纳米科技萃取的,一颗顶三颗。”我没说话,心里却是一紧。这种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保健品,比假药更可怕,真让人担心。

邻居李阿姨退休后,给自己安排得特别满:跳广场舞、养花、看孙子,还有一样最上心——买保健品。她家橱柜里一整排瓶瓶罐罐,金灿灿的包装看得人眼花缭乱。

前些天她神秘兮兮地拉着我说:“这个是我孙子在网上给我买的,说是纳米科技萃取的,一颗顶三颗。”我没说话,心里却是一紧。这种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保健品,比假药更可怕,真让人担心。

这些年接触过太多类似的例子,表面看上去是科技进步,实则是包装出来的噱头。科技感越强的保健品,有时风险越大。我见过一位60多岁的退休老师,听信“量子保健仪”能调节血糖,三个月不吃药,最后血糖飙到20以上,差点进了ICU。

“高科技”三个字,成了很多人心里的定心丸,可真正有效的健康改善,从来靠的不是这些包装得花里胡哨的产品。

有一种叫“生物共振”的仪器,号称能检测全身器官的健康状态,只要手握电极几分钟,就能告诉你哪里有炎症、哪里有肿瘤。我第一次看到时也愣住了,这不比医院检查还神?后来一位同行告诉我,这是典型的伪科学,原理根本站不住脚。

结果不少老年人信了,觉得检查方便又高科技,连医院都不去了。生物共振完全没有医学依据,靠的是一套自己编的数据系统,随便测一测就说你这里有问题、那里需要调理,再配上一堆“能量贴片”或者“频率调节仪”。花了好几千块,买来的却是安心丸

还有一种流行的保健品,是“干细胞口服液”。宣传说能激活人体自愈系统,让衰老器官焕发新生。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电影?但我亲眼见过一位阿姨,喝了三个月这种液体,脸是亮了点,血压却高得吓人,后来一查,里面含有激素成分。

真正的干细胞技术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根本不可能通过口服起效。我曾经陪一位亲戚去找销售人员问个明白,那人一顿天花乱坠的讲解,说得头头是道,还搬出一堆国外“研究报告”和“诺奖理论”。

其实这些资料根本查无出处,全是自己拼凑出来的。他们喜欢把“国外技术”挂在嘴边,好像一提国外,可信度就自动翻倍。

第三种最常见的“高科技”陷阱是“量子护具”。腰带、眼罩、护膝,甚至床垫,全部号称运用“量子波动能量”,可以修复细胞、疏通经络、调节免疫。我看到一位叔叔戴着“量子眼镜”看电视,说眼不干了。可当我把镜片拆开一看,里面就是普通塑料,连散光都矫正不了。

“量子”已经成了最滥用的词,几乎所有高价保健产品都要沾上这个词,看起来科技感十足。可说到底,量子是物理领域的概念,根本不是这么用的,真正的量子技术离我们日常生活还非常遥远。

我有个老同学,退休后开了一家保健品体验馆,生意好得很。他私下跟我说:“这些产品本身没用,关键是服务和氛围。”他每天早上安排集体广播体操,下午组织茶话会,还请了几个穿白大褂的“健康顾问”讲课。阿姨们一边按摩,一边听课,再来一杯“量子水”,感觉自己都年轻了

这也正是问题所在。真正让人上瘾的不是保健品,而是那种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可能是骗人的,而是不愿意承认被骗。买这些保健品,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我在养生”的交代

我娘家大嫂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一直腰不好,听人介绍买了一个“智能远红外护腰”,还带语音播报功能,每天绑着它在屋里走来走去。可她腰痛根本不是寒湿,是椎间盘突出。这种“高科技”护具根本无法治疗结构性病变,最后还是得去医院做物理治疗。

那天我去她家,顺手把护腰拆了,说明白里面就是一层普通发热片,根本没有什么“智能调节”。她愣了一下,才说:“我图的就是个心理安慰。”

说到底,很多人不是被产品忽悠了,是被“高科技”三个字安慰了自己。这种安慰一旦形成,想要打破很难。比起假药,这类披着科技外衣的保健品更有迷惑性,也更难防

我曾陪一位八十岁的老伯去医院复查心脏,他背包里装着一款“纳米振动仪”,说是每天贴在胸口能“疏通血管”。医生看了摇头:“你这要是真信它,心梗都等不及送医院了。”他听了半天,嘴上答应不再用了,回家却还是偷偷贴着

这就是现实。很多人其实不相信医生,相信的是自己“看到”的效果。哪怕是心理作用,也愿意信下去。这就像明知道是假的安慰剂,也胜过没有希望的等待

可问题是,身体不是用来试错的。一次信错,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代价。尤其是上了年纪,身体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扛得住折腾。

我母亲以前也信这些。她买过“磁波项圈”,穿过“量子棉袜”,还喝过“富氢水”。后来一次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才终于收手。我陪她去退货,对方一听是健康问题,立马撇清:“我们不是药品,不保证疗效。”一副卸责的态度,气得我母亲当场掉了泪

对中老年人来说,最宝贵的不是钱,而是信任。一旦信错了人,再想挽回非常难。我这些年讲课、写文章,从不说“你不要买”,而是讲清楚原理,再让他们自己判断。因为只有自己明白道理,才不会被花哨的名词牵着走

现在很多保健品广告会用“智能”、“纳米”、“激活”、“精准识别”等词,其实背后并没有什么技术支撑。真正的好产品,从来不靠堆概念来吸引人。我接触过一些踏实做健康的企业,反倒是越朴素越有效。

能不能改善健康,不是靠科技词堆出来的,而是靠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改变。吃饭、睡觉、走路、放松,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才是最难坚持也最有效的“保健”。

每次看到老人因为相信高科技保健品而耽误了病情,我心里都堵得慌。我们这个行业,最怕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不信正道

我一直记得,有位九十岁老太太,什么保健品都不信,天天泡脚、早睡、笑口常开。她跟我说:“孩子,我不懂什么科技,但我知道,真健康不是买来的,是养出来的。”她那天笑得特别灿烂,我永远记得她说这话的样子

参考文献:

1. 中国消费者协会:《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虚假宣传典型案例通报》

3. 《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10期:关于“量子保健”产品的科学评估

4. 国家药监局:《干细胞产品临床使用安全通告》

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概念在商业应用中的误用现象分析》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