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协同增效 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中国和全球的意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5:07 1

摘要:“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核心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MAB对中国及全球保护地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MAB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借鉴,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MAB理念本地化实施的保障作用,并就未来协同助力全球生物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年第9期“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专刊”——栏目"总论”

董保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核心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MAB对中国及全球保护地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MAB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借鉴,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MAB理念本地化实施的保障作用,并就未来协同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设立的一项大型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力量,合理并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全方位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间的关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将支撑和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MAB一项主要的工作目标。MAB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使命,为各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创新开展自然生态保护,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MAB内涵和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形成双向赋能、协同增效的良好局面。

1 MAB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1978年,中国成立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79年,长白山、鼎湖山、卧龙3个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近50年来全国共有34处自然保护地加入该网络。MAB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实行分区管理,优化保护体系。MAB“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的管理模式,兼顾严格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从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分类,到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两区分类,分区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

重视传统知识,推动社区发展。MAB明确人是生物圈的核心要素,生物圈保护区必须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为吸纳这一理念,高度重视改善原住居民生活,吸收其参与巡护和生态旅游;挖掘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推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

强化监测教育,普及科学知识。MAB将保护区作为自然实验室,强调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引入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对生物圈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长期监测;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培养自然生态保护科研业务骨干和优秀技术人才。

打造交流平台,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借鉴MAB相关标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总结优秀经验和实践案例,并通过MAB平台向世界推广。借助MAB平台,推动跨境保护地合作,共建中俄蒙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中老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等跨界保护区,提升迁徙物种保护效率。

MAB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范例,中国吸收创新形成本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模式。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已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榜样,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沿探索和国际合作最活跃的区域,成为实施MAB、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

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为MAB实施提供了强力保障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全面深化齐抓共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格局,为MAB在中国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创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涵盖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监管能力。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亿多亩。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加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昆仑”“清风”等系列执法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协调发展。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布设171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持续监测评估全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成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等技术指南,探索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新模式。

强化多方协同,推进全民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金融机构设置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创新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成立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引导工商业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相关社会组织也在促进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设立全国生态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契机,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引领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积极开展双多边对话与交流,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持续推动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

上述重大举措为MAB中国化实施提供了全面保障,中国成为MAB实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最好的国家之一,也为MAB的政策制度创新和全球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更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中国将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全方位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特别是结合“昆蒙框架”的实施,在深入推进、创新探索国内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MAB的双向赋能、协同增效,共同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积极推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昆蒙框架”提出“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MAB全球保护区网络建设与该目标取向高度一致。中国将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明确优先保护单元,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借鉴MAB过渡区和缓冲区管理模式,通过“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提升区域整体保护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分区管控等制度创新和“30×30目标”实现贡献中国经验。

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MAB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与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一致。中国在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注重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保护,强调原住居民和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权利、作用和贡献,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MAB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断强化知识融合与创新应用。MAB大力推进知识融合与创新应用体系建设,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科研力度,强化多元参与,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中国将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研究,结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等MAB平台、“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双多边合作机制,为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通过共同调查、共制标准、共研技术、共享经验等方式,推动全球自然保护地建设、“昆蒙框架”实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更好成绩。

作者简介

董保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文章来源

董保同. 双向赋能、协同增效 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中国和全球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9): 1489-1492.

DOI: 10.3724/j.issn.1000-3045.20250519001.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文责自负,不代表本刊观点。

来源:科学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