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忽局能把苏联忽悠瘸,为啥对我们不管用?答:中国太实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4:30 1

摘要:白宫新闻发布厅灯光很亮,里根总统站在台上,神情平静地宣布了一项新战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3年3月23日,华盛顿的夜晚还有些冷。

白宫新闻发布厅灯光很亮,里根总统站在台上,神情平静地宣布了一项新战略。

电视直播里,他用了个听起来像电影的比喻:美国将建立一套“太空防御系统”,让敌人的核导弹在升空时就被摧毁。

他说得很认真,但很多人没当真。

这不就是星球大战吗?”台下有记者小声嘀咕。

这事儿当时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军方有顾虑,国会有人反对,学界更是分裂。

但谁也没想到,这套听起来不太靠谱的计划,后来竟然成了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步。

不是因为它真的实现了。

而是因为苏联信了。

要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更早说起。

1970年代末,美国正处在战略低谷。

越南战争刚结束,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经济滞涨严重,军费也压不下去。

那时候的白宫,已经不再像二战后那么自信了。

对外,他们发现苏联不但没被拖住,反而越发强势。

核武器数量上去了,导弹技术也进步飞快。

而苏联方面——那是他们自认为最风光的阶段。

1980年,苏联在武器数量上全面超越美国。

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全部扩张。

军事演习几乎不停。

莫斯科的军方高层甚至一度认为,如果战争真爆发,他们未必打不过。

就是这种自信,让他们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特别敏感。

不能让他们领先。”这是苏联国防部会议上的原话。

当时的苏联安全委员会主席乌斯季诺夫甚至说过一句话:“如果美国真能在太空拦截洲际导弹,那么我们的核威慑就没意义了。

这个判断,直接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1984年,苏联内部开始加码导弹和反导系统的投入。

预算一路往上抬。

那年军费开支突破了国家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可这笔钱从哪来呢?只能砍掉其他部门的预算。

轻工业、民生建设、教育、医疗,统统往后排。

而那时候,苏联的经济已经很吃紧了。

石油价格在掉,农业问题始终没解决,卢布汇率也在扭曲状态里摇摇欲坠。

可军方的预算却在不断增长。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看得出来,这样下去不行。

可军方已经绑上了战车。

改革越想推进,阻力越大。

社会怨气越来越重,民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到1989年,苏联财政几乎撑不住了。

而“星球大战”呢?美国方面其实早就知道这个项目难度太大,技术上也没法实现。

可他们从没有完全取消它,只是一直维持“还在进行”的姿态。

这是典型的战略拖延术。

军事文件里甚至有专门的术语:技术虚张声势(technological bluff)。

而苏联这一边,已经信了整整六年。

这还不是唯一一次。

在更早几年,美国曾公开发表过一份军事分析报告,指出航空母舰未来可能被导弹替代,航母作战群将面临巨大威胁。

这份报告后来被苏联情报机构拿回去做了专题翻译,还上报了高层。

那之后,苏联对航母项目的投入明显下降。

原本计划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建造计划被多次推迟,最终在国家解体前夕被迫取消。

这事儿在后来被解密的档案里有记录。

我们没想到他们是反着说的。”时任苏联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回忆时用了这样一句话。

而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的航母建设计划却没停过。1985年到1995年,他们至少服役了4艘新型航母。

这就是那段时间的真实情况。

再说回“星球大战”,它其实从来没真正落地。

技术难度太高,预算也吃不消。1993年,美国正式终止了这个项目。

彼时苏联已经解体两年。

可这不重要。

因为它达到目的了。

那个目的不是建成系统。

而是让对手在错误的方向上,消耗掉本就有限的资源。

中国在后来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000年以后,美国又开始炒作“航母无用论”。

说导弹时代,航母就是活靶子。

可这边说着,自己却不断升级舰载技术。

中国没有上当。

那会儿,中国的航母项目还处在初期阶段。

辽宁舰正在大连船厂做改装试验。

美方媒体一边唱衰,一边频繁卫星拍图,分析它的滑跃甲板和动力系统。

他们说没用,可他们自己不舍得放弃。”一位参与早期航母设计的工程师后来在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所以我们也没停下。”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导弹技术上。

2010年,美国公布了一张幻灯片,介绍最新型号的AIM-120D空空导弹。

什么双脉冲发动机,什么主动雷达锁定,说得特别先进。

但这只是个概念图,连实物都没拿出来。

中国这边没说话。

但几年后,霹雳-15正式亮相。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实打实地做了出来。

类似的还有F-22战斗机。

美国曾宣传它的升力系数达到2.0,是世界上最灵活的战斗机。

结果中国那边一研究,直接反推出了自己的边条翼鸭式布局,歼-20的升力系数超过2.2。

他们给了个想法,我们就做出来了。”一位航空专家私下里说过,“不小心真成了‘你画我造’。”

2019年那会儿,网上开始流传“南天门计划”的消息,说中国也要搞太空基地、轨道战机、电磁轨道炮。

官方回应说这是文创概念,不属实。

但也没完全否认其中的科研价值。

后来,有关电磁炮的测试照片确实出现在某基地的跑道上。

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有些东西,开始只是想象。

可一旦有人真去做了,它就成了现实。

202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有议员提出是否重启“星球大战”计划。

五角大楼的代表没正面回答,只说一句:“我们现在需要更加务实的技术路径。

这之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了。

参考资料:

赵觉珵,《美国是21世纪的冷战阴谋家》,《环球时报》,2021年

胡栋良,《《孙子兵法》与“星球大战”计划》,书屋出版社,2005年

包卫,《美苏冷战最后一幕——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始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戟锋,《从“曼哈顿”到“星球大战”——美国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特点、影响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科学研究》,2015年

George F. Kennan, Memoirs: 1925–1950, Pantheon Books, 1967

Richard Rhodes,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Alfred A. Knopf, 2007

Department of Defense,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4

来源:历史的旁观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