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美国AI基建狂潮背后的算力战争与产业重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9:53 1

摘要:近日,美国科技圈上演了一幕前所未有的资本大戏:「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注资1000亿美元,转身就收到后者3000亿美元的GPU采购订单;「Meta」前脚刚与「英伟达」子公司「CoreWeave」签下142亿美元算力协议,后脚又向「甲骨文」抛出200亿云

近日,美国科技圈上演了一幕前所未有的资本大戏:「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注资1000亿美元,转身就收到后者3000亿美元的GPU采购订单;「Meta」前脚刚与「英伟达」子公司「CoreWeave」签下142亿美元算力协议,后脚又向「甲骨文」抛出200亿云服务大单;更魔幻的是,「英伟达」竟以50亿美元入股老对手「英特尔」,换取定制CPU的“联姻”——这场涉及5000亿美元的产业链互投,让华尔街惊呼:“AI正在上演史上最复杂的资本闭环!”

一、五组震撼数据勾勒产业图谱

1. 英伟达×OpenAI:1000亿美元战略投资+3000亿美元算力采购,相当于OpenAI未来五年收入的30倍(其2025年预计收入100亿),「英伟达」借此锁定全球最大AI模型的“芯片口粮”。

2. Meta×CoreWeave:142亿美元「英伟达」GB300系统订单,让这家成立仅7年的“新云”公司市值年内暴涨230%,「Meta」则借此缓解90%自研芯片的算力焦虑。

3. 英伟达×英特尔:50亿美元换4%股权,昔日宿敌联手开发“CPU+GPU超级SoC”,直指2027年1.5亿台AI笔记本市场。

4. 甲骨文×Meta:200亿美元多年期云协议,叠加「OpenAI」的3000亿订单,让「甲骨文」云预订量飙升至5000亿,股价年内涨幅85%。

5. OpenAI×AMD:6吉瓦算力部署+10%股权选择权,「AMD」股价单日暴涨37%,打破「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绝对垄断。

这些数字背后,正是芯片厂商、云服务商、AI公司的“三角互锁”:「英伟达」出钱给「OpenAI」买自己的芯片,「甲骨文」借钱给「OpenAI」建数据中心,「Meta」则通过第三方囤「英伟达」的算力——一场“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在硅谷引发万亿级地震。

图源:reuters.com

二、从“芯片战争”到“基建革命”:为何美国科技巨头集体“疯投”?

1. 算力焦虑:AI模型的“指数级吞噬”

如今ChatGPT-5训练所需算力,较三年前的GPT-3激增500倍,相当于每秒处理2300万部4K电影。「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坦言:“我们的算力需求每18个月翻两番,这比摩尔定律快4倍。”这种“算力饥渴”正在倒逼企业提前3-5年布局:「英伟达」为「OpenAI」规划的10吉瓦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400万户家庭,而2025年全球AI基建总投资已达52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1%。

2. 产业重构:从“技术竞争”到“生态垄断”

「英伟达」的“垂直整合”策略堪称教科书:投资「OpenAI」锁定头部客户,入股「英特尔」控制CPU接口,扶持「CoreWeave」对抗微软云——这套组合拳让其在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82%升至2025年的91%。更玄乎的是财务闭环:「英伟达」投给「OpenAI」的1000亿,70%将转化为GPU采购款,相当于“左手投资,右手卖货”,华尔街分析师戏称:“这是史上最精准的定向增发。”

3. 生存危机:OpenAI的“烧钱悖论”

一边是5000亿美元估值,一边是2025年50亿美元亏损——「OpenAI」的财务黑洞,正是产业焦虑的缩影。其600亿年度算力支出中,83%流向「英伟达」和「甲骨文」,山姆·奥特曼直言:“我们不是在做AI,而是在运营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这种畸形结构倒逼企业抱团:「甲骨文」为拿到3000亿订单,不惜发行180亿垃圾债;「AMD」为挤进供应链,甚至给「OpenAI」10%股权选择权——“算力面前,利润不重要,活下去最重要。”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三、算力基建狂潮:正在重塑哪些行业?

1. 芯片产业:从“卖硬件”到“卖生态”。「英伟达」的GB300系统单价突破40万美元,是传统GPU的12倍,秘诀在于集成了定制CPU和高速互联技术。这种“算力套餐”模式,推动芯片行业从单品竞争转向系统级垄断:「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的x86 CPU,通过NVLink实现100GB/s传输,较PCIe快3倍;「AMD」则押注“芯片租赁+股权绑定”,在OpenAI的6吉瓦部署中,70%采用“按算力付费”模式。

2. 数据中心:从“盖房子”到“拼能源”。「甲骨文」为「OpenAI」建设的4.5吉瓦数据中心,首创“风电直供+液冷循环”模式,PUE值(能效比)低至1.08,较传统中心省电40%。这种技术革命催生新赛道:「康明斯」的移动储能舱、「Asetek」的浸没式液冷设备,订单量年内暴涨300%;数据中心运营商「Crusoe」甚至开发出“游牧式算力”,用集装箱搭载服务器,哪里电价低就搬到哪里。

3. 云计算:从“通用服务”到“定制基建”。「Meta」与「CoreWeave」的142亿协议,要求后者90天内交付「英伟达」最新芯片,这种“即时算力”需求正在改写云服务规则。「甲骨文」推出的“AIGC专用云”,预装了「OpenAI」的训练框架,客户部署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7天;「微软」则推出“算力期货”,允许企业提前三年锁定GPU资源,价格较现货低35%。

4. 供应链:从“全球化”到“本土化”。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1000亿补贴,正在重塑供应链地理版图:「英伟达」将20%的GB300产能转移至亚利桑那州新厂,「英特尔」的俄亥俄州晶圆厂已获得「OpenAI」的定制芯片订单。这种“近岸制造”催生配套产业:「应用材料公司」的AI检测设备订单增长220%,「罗门哈斯」的光刻胶产能扩张3倍,连「康宁」的特种玻璃订单都开始与算力合同挂钩。

5. 边缘革命:从“集中算力”到“终端渗透”。「英伟达」与「英特尔」合作的AI笔记本SoC,让高端游戏本算力提升5倍,催生“本地智能”新场景:「Adobe」的AI修图软件已实现离线运行,「Autodesk」的3D建模工具延迟降低80%。更激进的是「OpenAI」的“AI浏览器”计划,意图将算力嵌入终端,直接挑战「谷歌」Chrome的32亿用户生态。

下图:两块GPU通过NVLink Bridge连接示意图(图源:中募创投)

四、当算力成为“新石油”:我们该如何思考这场狂潮?

站在2025年的节点,美国AI基建狂潮呈现出令人眩晕的两面性:一面是技术创新的狂欢——10吉瓦数据中心、1.6T光模块、浸没式液冷,这些名词背后是人类对计算极限的探索;另一面是资本游戏的荒诞——「OpenAI」用「英伟达」的投资买「英伟达」的芯片,「甲骨文」用债券市场的钱赌「OpenAI」的未来,整个链条的脆弱性,堪比2000年的光纤泡沫。

我们不得不思考:当「英伟达」的市值超过「英特尔」+「AMD」+「台积电」之和,当AI基建投资占美国GDP的2.1%,这种“算力军备竞赛”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还是新冷战的误判?中国企业用「DeepSeek」证明,算法优化可以让算力需求降低70%;美国却在“芯片堆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路径分歧,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十年科技格局的转折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失衡:2025年美国AI领域吸引了78%的科技投资,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比下降19%。当华尔街的钱都流向「英伟达」的“闭环游戏”,谁来为真正的底层创新买单?或许正如山姆·奥特曼坦言:“我们正在建造AI的‘巴拿马运河’,但没人知道,这条运河最终会通向繁荣,还是深渊。”

这场狂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万亿美元的投资数字,更是一个终极命题:在算力成为战略资源的时代,人类该如何平衡效率与普惠、竞争与合作、当下与未来?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块发烫的GPU里,藏在每一行流动的代码中。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