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晚,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一农户家中,张先生和刘先生帮完邻居收完苞米后留下来吃饭。两人吃了碗酸汤子,这是用玉米泡水发酵后做的粗面条。当晚两人先后昏迷,张先生在送医路上去世,刘先生仍在ICU抢救。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家属称其他同桌人没吃这道菜,只有两人
10月12日晚,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一农户家中,张先生和刘先生帮完邻居收完苞米后留下来吃饭。两人吃了碗酸汤子,这是用玉米泡水发酵后做的粗面条。当晚两人先后昏迷,张先生在送医路上去世,刘先生仍在ICU抢救。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家属称其他同桌人没吃这道菜,只有两人中毒。
素材来源于网络
酸汤子是东北特色小吃,制作时玉米发酵的环节出了问题。天气热容易滋生一种叫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它产生毒素叫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煮不熟,没解药,中毒后靠命撑。以前有人吃这东西中毒过,但村里人总想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会有问题,图省事或觉得浪费舍不得扔。
素材来源于网络
死者的姐夫周先生说,送医时已来不及。当地疾控部门正在检测,警方调查是否有人为投毒可能。但根据现有报告,更可能是自然污染所致。酸汤子中毒死亡率高的关键,就是毒素耐高温,中毒后医院真没办法。
素材来源于网络
网上有人说不知道酸汤子是什么,质疑为什么还吃这种可能有毒的食物。有东北网友说家里做酸汤子都会小心控制发酵时间,但农村条件有限,全凭经验判断。这次出事的酸汤子具体发酵时间不明,天热加剧了细菌繁殖。
素材来源于网络
老人常说"能吃啥不能吃啥心里有数",但像米酵菌酸这样的毒素看不见摸不着。以前没出事是因为运气好,就像村里人不好意思质疑邻居做的饭安不安全,怕伤感情。现在这事让很多人意识到,传统食物制作方式确实有风险,光靠老经验不一定安全。
素材来源于网络
相关部门曾多次提醒,发酵米面制品如臭碴子、吊浆粑都有中毒风险。但农村地区自制食品依然普遍,尤其逢年过节。这次事件后,一些村委开始通过大喇叭广播提醒村民注意发酵食品安全,但具体怎么监管是个难题。
素材来源于网络
死者家属现在要处理后事还得等尸检结果,刘先生还在重症监护室花费高昂。邻居说帮忙收玉米本是好意,谁也没想到会出人命。现在全村人都在讨论这事儿,有老人感叹现在连口饭都信不得了。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专家说米酵菌酸中毒早期症状像肠胃炎,腹痛呕吐,严重会脏器衰竭。急救关键是早洗胃早透析,但毒素吸收快,农村医疗条件也限制了抢救成功率。这次两人都没撑过去,显示发现太晚。
素材来源于网络
酸汤子在东北部分地区受欢迎,南方也有类似食品。2020年黑龙江曾发生过同类事件致9人死亡,当时引发关注但显然没改变习惯。现在又有新案例,不知能否让民众真正重视起来。村民议论说要是当时知道这么危险,肯定不会轻易吃。
素材来源于网络
村里人开始自查家里的发酵食品,倒掉一些存了太久的酸菜酸豆角。但也有老人不以为然,坚持自家做的没问题。年轻人劝说长辈时遭遇抵触,觉得小题大做。这场悲剧让食品安全部署可能要下沉到每个村屯,但具体该怎么做没人说得准。
素材来源于网络
现在警方还在调查是否有人为因素,但多数人认为大概率是意外。死者家属想讨个说法,除了刑事立案外,也在考虑民事赔偿责任。邻居作为饭局组织者是否有告知义务,法律界定存在模糊地带。这起意外暴露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薄弱环节,和传统饮食文化之间的冲突。
来源:繁星映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