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叔今年刚满59岁,在家人和朋友眼里,他一向干净利落,从不在外人面前有“不雅”的小动作。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习惯性“挖鼻孔”早已在他生活里扎根。
刘叔今年刚满59岁,在家人和朋友眼里,他一向干净利落,从不在外人面前有“不雅”的小动作。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习惯性“挖鼻孔”早已在他生活里扎根。
无论是在沙发上追剧,还是公交车上发呆,总是下意识地把手往鼻孔凑。一开始只是偶尔清理鼻屎,后来变得“一天不挖心里难受”,甚至有时挖到流鼻血还停不下来。
前段时间,一场反复难愈的鼻腔感染终于让他不得不走进医院。医生问诊时一脸凝重:“刘叔,频繁挖鼻孔其实是个小小动作,却可能带来大麻烦。”
很多人也许会问——每天挖鼻孔,到底能有多大危害?鼻屎清理干净了,难道不是更卫生?可是,真相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你可能不知道,大约有91%的人承认自己有挖鼻孔的习惯,但不到1.5%的人频率极高,达到“强制挖鼻综合征”的水平。这一行为虽普遍,却可能是一种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那么,“强制挖鼻综合征”到底是怎么回事?总觉得鼻子发痒,挖一挖就舒服,到底是错觉,还是真的在“自找麻烦”?尤其是其中第2个后果,往往被大多数人完全无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爱挖鼻孔”这件看似小事,却不得不防的健康风险。
“挖鼻孔”到底算不算“毛病”?
其实在医学上,频繁无法自控地挖鼻孔,被归类为“强制挖鼻综合征(Rhinotillexomania)”。美国精神病学权威James W. Jefferson和Trevor D. Thompson教授曾联合发表论文,指出这一习惯可能兼具心理依赖和生理刺激双重机制。
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人有挖鼻孔的经历,但高频者约占1.2%,多集中于压力较大或易焦虑人群。
为什么会停不下来?生理层面,鼻腔内粘膜分泌物堆积或干燥、瘙痒等,会让人本能地想“清理”。心理层面,这种小动作能带来短暂的满足和安慰,被称为“清洁行为愉悦”。
有的患者甚至会并发焦虑症或强迫症倾向。印度学者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强制性挖鼻综合征”更为突出,有的极端案例甚至用笔或夹子“深挖”,引发更大风险。
但看似小事长久放任,后果可能真得不容小觑!
很多人总觉得挖鼻孔只是不雅观而已,实际上,频繁“手下不留情”,范围可不仅限于形象上的尴尬,更可能带来三大健康隐患——
鼻腔炎症和破损,越挖越难受
鼻腔内部黏膜非常娇嫩,毛细血管丰富,轻微划伤就容易流血。频繁用手指或硬物挖鼻孔,会让黏膜反复破损、愈合,造成干燥性鼻炎、黏膜肿胀,以至于鼻腔持续出血、结痂难愈。很多人以为流点血没事,但数据显示,反复挖鼻孔者鼻腔炎症发生风险提升40%。
特别要留意:鼻腔前庭区(靠近鼻孔部分)有静脉丛,如果频繁挖伤,最极端可造成鼻中隔穿孔!
细菌感染,免疫屏障变脆弱
荷兰研究团队公布了一组数据——爱挖鼻孔的人,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这种细菌本身可能寄宿在人体多处,但鼻腔有天然保护屏障,黏膜一旦破损,细菌“直通车”进入血液。
长期如此,不仅局部红肿,还能引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及咽喉感染。极端情况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形成恶性循环,心理生理双受困
有的朋友了发展成“习惯性挖鼻”→“鼻腔损伤”→“持续痒感”→“继续挖鼻”的恶性循环。医学上真实案例显示,有中小学生因长年挖鼻孔,最终鼻腔前庭狭窄、呼吸受限。
严重者甚至诱发焦虑、社交障碍和自卑心理,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强调一点,越是清理,越容易“越挖越痒”,久而久之根本停不下来。
正确洗鼻,减少依赖用手
建议每天早晚用温蒸馏水冲洗鼻腔。方法很简单——低头,将鼻孔靠近水面,轻轻吸入、呼出数次,既能加湿又能温和清理分泌物。市面上也有专用鼻腔清洗器可选,用起来更卫生。
棉签、纸巾代替手指,远离划伤与感染
若实在需要清理,可用棉签蘸温水拭过后,轻柔旋转清除分泌物,力道宜轻勿深。纸巾则应搓成细条,部分插入口鼻、旋转带出,别用硬物或直接指甲扣刮!
改善生活环境,降低鼻腔干燥诱因
保持房间适当湿度,尤其冬季暖气房或夏季空调房,湿度建议维持在40~60%。多饮水、均衡营养,多食维生素A/C/E丰富的蔬果,增强黏膜修复功能。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鼻腔干燥及其相关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
《呼吸道感染与生活行为关系研究报告》
《鼻腔自洁行为与儿童心理健康》
《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鼻科学实践指南(2022版)》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