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后唐灭蜀这一年,中原爆发了大饥荒,百姓大量流亡,租赋难收,仓库空竭,连军粮都发不出来了。
饥饿的后唐
就在后唐灭蜀这一年,中原爆发了大饥荒,百姓大量流亡,租赋难收,仓库空竭,连军粮都发不出来了。
租庸使孔谦急得睡不着觉,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城门外伸着脖子张望,只要粮船一靠岸,立马就分发。
可士兵还是缺粮,有人甚至卖妻卖子。老弱者只能成群结队去挖野菜,等野菜挖光,人也就死差不多了。
既然没粮食,那就去打猎!
李存勖带上皇后、皇子和妃嫔,在洛阳附近转悠了五天。当时天降大雪,很多官吏和士卒冻饿而死。卫兵每到一处,就闯入民宅索要钱粮,不给就砸家具、拆房子,把木料拖回去当柴烧。见官兵比强盗还凶,县吏都吓得躲进了山里。
李存勖应该没打到多少野味,因为人都没得吃了,动物不大可能还有活口。于是他打算去汴州就食。谏官却说自古无就食天子,不如省吃俭用,今杨氏未灭,不宜示以虚实!
李存勖只得一再遣使入蜀,催儿子赶紧回来。为了安抚老爹焦躁的情绪,李继岌派人先送来两百多名乐工。其中有个叫严旭的,居然还是刺史。李存勖就问:
“汝何以得刺史?”
严旭说因为歌唱得好。李存勖就让他唱唱看,一听,果然不错!当即让这名歌手官复原职。
贝州兵变
寸功未立的伶人继续当刺史,九死一生的魏军却要继续戍边。好不容易熬到期满,原以为能回家了,走到贝州时却接到敕令,让他们停止前进。
原来,最近谣言四起,说郭崇韬杀了李继岌,在蜀地称王,所以朝廷要诛杀其家属。还有人说:皇后以继岌之死归咎于皇帝,已弑君自立!
就在后唐女皇呼之欲出时,李存勖敕令魏军留屯贝州。因为邺都空虚,他怕魏军趁机作乱,结果魏军就趁机作乱了。
一个叫皇甫晖的有名小卒,成了掀翻李存勖的关键人物。那晚他输红了眼,为了赖账,就掀翻了赌桌,然后抄家伙去找指挥使。众人一看有好戏,纷纷大呼:同去,同去!
“主上所以能破梁而得天下者,吾魏军之力也!魏军甲不去体,马不解鞍十余年,今天下已定,而天子不念旧劳,更加猜忌!远戍逾年,方喜代归,去家咫尺,不使相见!今将士思归不可遏,公当与我俱行!”
其实李存勖给过魏军赏赐,还不止一次,但对比产生伤害。看到那些伶人无功受禄,还当了高官,银枪军岂能甘心?何况他们和李存勖还有夺妻之恨,于是群情激愤。
“今闻皇后弑逆,京师已乱,将士皆欲回家省亲,请公表奏朝廷。若天子万福,兴兵来讨,以吾魏博兵力足以拒之,安知不更为富贵之资乎?”
见皇甫晖步步紧逼,指挥使赶紧安抚:
“公等为何如此荒唐!今英主在上,天下一家,精甲锐兵不下数十万,西平巴蜀,威震华夷,公等各有家属,何故出此不祥之言?”
闻听此言,乱兵纷纷拔刀:
“三军怨怒,皆欲谋反,苟不听从,休怪无礼!”
“吾非不知此,但丈夫举事,当计万全。”
话还没说完,就见刀光一闪,指挥使人头落地。他的死因其实很简单:废话太多。
皇甫晖又拉了一名小校,让他当带头大哥,小校不从,于是杀之。砍了两颗人头,皇甫晖已是血灌瞳仁,他知道自己没资历,不足以服众,可是找谁呢?
乱兵的呼啸声惊醒了赵在礼。此人本是刘仁恭的部将,后投李存勖,任效节指挥使。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的运动神经十分灵敏。他赶紧披衣而起,衣带都没系,就跑到了墙角。可他刚翻上墙头,就感觉脚脖子被人拽住了。
下来吧,您呐!
下来就下来!赵在礼一屁股跌坐在地上,还没缓过神,就见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滚到了面前。
皇甫晖大吼:
“公能为帅否?否则头随刀落!”
原来是要我当大哥,不早说!赵在礼赶紧点头:
“吾能为之!”
这不得了吗!当天夜里,乱兵焚掠贝州,次日清晨,又裹挟赵在礼一路抢掠,直扑邺都。
史彦琼的神操作
同光四年(926)二月四日晚,邺都都巡检使孙铎接到了消息,急忙找监军史彦琼,请他发放盔甲和武器,登城拒守。
史彦琼因为戏唱得好,被任命为武德使,人称史武德。他怀疑孙铎想当内应,所以拒不发放武器,理由还很充分:
“告者云,今日贼至临清,计程须六日晚方至,那时防备未晚!”
他的算盘是这样打的:乱军二月四日到临清,临清到魏州一百五十里,他们一路抢劫,每天最多走五十里,所以要三天才能到,正好是六日晚。
孙铎一听,差点儿给演员跪了:
“贼既作乱,必乘吾未备,昼夜倍道,安肯计程而行!错失时机,后悔莫及!请仆射率众登城,我以劲兵千人伏于王莽河逆击之。贼势一挫,必当离散,然后可以剿灭。若待其至城下,万一有奸人为内应,则事危矣!”
“但严兵守城,何必逆战!”
史彦琼一声断喝,断送了扑灭叛乱的良机。
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当晚没有回城,而是率部睡在北门楼。这倒不是担心叛军夜晚攻城,而是怕孙铎有异志。大约三更时分,他被呼喊声惊醒。城头箭雨乱飞,叛军前锋已经在攻打北门了!
危急关头,史彦琼单人匹马冲出南门,直奔洛阳逃去……
天亮时,乱兵攻入城内,孙铎力战不胜,只得带着老母从水门跑了。赵在礼随即占据宫城,纵兵大掠。
皇甫晖闯入民家后,劈头就问主人姓什么,答曰:
“姓国。”
他大吼一声:
“吾当破国!”
于是杀光国家。随后他又到一家,再问何姓,答曰:
“姓万。”
他又吼一声:
“吾杀万家足矣!”
又杀光万家。
史彦琼狂奔三天到了洛阳。李存勖又惊又怒,不是怒史彦琼丢失邺都,而是怒叛军胆大包天,所以他没有处罚这家伙。
他绝不会想到,留下这张臭嘴,会把叛乱的火苗越吹越大,最后让他葬身火海。
李存勖决定平叛,便问李绍宏何人可以为帅。李绍宏再次力荐段凝,结果段凝要用的人,都是和他关系不错的梁朝旧将。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段凝是降将,口碑又差,不用自己人,谁能听他的?然而现在是非常时刻,李存勖不能不生疑。
“此小事,不足烦大将,令绍荣指挥可也!”
皇后金口一开,皇帝立即遵命,于是命元行钦率三千骑兵去邺都招抚,同时又征调各镇兵马,以防叛军抗命。
得知元行钦进攻南门,赵在礼赶紧派人带着酒肉出城犒军。元行钦这才拿出敕书,赵在礼看后拜于城头:
“将士常年离家,无敕旨而擅归,今追悔莫及!若相公善为陈奏,我等得免死罪,敢不自新?”
元行钦仰头高喊:
“天子以汝辈有功于社稷,小过必当赦免!”
赵在礼赶紧将敕令遍谕全军。城上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犹豫:抵抗还是投降?就在此时,有人指着城头破口大骂:
“群死贼,破城之后,碎尸万段!”
这话如同一声炸雷,让城头骚动起来。皇甫晖本来已经泄气了,这时又来了精神,对部众大呼:
“观史武德之言,主上不赦我矣!”
然后抢过敕书,撕成了碎片。于是群情激奋,呼声震天。扑灭叛乱的第二次机会,又被史彦琼搅黄了。
元行钦只得攻城,然而他只有三千骑兵,又没有攻城器械,最终败回。
李存勖闻讯大怒,不是怒史彦琼那张臭嘴,而是怒叛军胆大包天,于是命诸军进讨,下令克城之日,一个不留!
各镇兵马会师后,元行钦再次攻城。数百官军一度爬上城头,关键时刻,也不知元行钦是怎么指挥的,竟然没派增援部队,让这几百人白白战死于城头!
扑灭叛乱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又丢失了。
经过这次教训,皇甫晖更加严防死守,准备血战到底。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士兵赵太也聚了四百人,占据邢州自称留后。沧州也发生兵变,河北州县接二连三都反了。邺都的星星之火,终于烧成了燎原之势。
后唐叛乱四起
蛟龙入海
李存勖这才害怕,急得每天都派使者入蜀。可偏偏这时,康延孝又反了,儿子也在平叛,暂时回不来。他见元行钦久攻不下,便决定亲征。然而群臣却都反对,说京师乃天下根本,陛下宜居中以制之,但命大将出征即可,车驾不可轻动!
李存勖叹道:
“诸将无人可用!”
有人就说:
“总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创业以来,艰难百战,何城不取?何贼不平?若委以征讨,则邺城之寇不足平也。”
李存勖心中不悦,嘴上却另有说辞:
“予不舍嗣源,欲留其宿卫,卿当另选他人。”
结果群臣异口同声:
“他人无可用者。”
没想到张全义也保奏李嗣源:
“河朔多事,久则患深,宜令总管进讨,若倚绍荣辈,未见成功之期。”
李绍宏又不断进言,说事态危急,非李嗣源不可!
李绍宏与李嗣源相交甚厚,要没有他一再保护,李嗣源早就被谗杀了。现在知道李嗣源的厉害了吧?救命稻草是要提前准备的。
李嗣源要不是长期运作,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保奏他?这些人哪个不是人精?知道李存勖迟早要完,早早都开始买下一班车票了。
李存勖想了很久,只能把李嗣源放出去。他的国祚,也就此开始了倒计时。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