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的风掠过涟水县涟城街道东门社区的小巷,阳光落在王大爷修剪盆栽的手上。这位肢体残疾的老人指尖灵巧,志愿者小周拎着蔬菜走来,声音里满是热乎气:“王大爷,今天这萝卜刚从地里拔的,中午给您炖个汤!”这样的日常,是涟水万余名残疾群众生活的缩影。在这里,“不便”从未成
秋天的风掠过涟水县涟城街道东门社区的小巷,阳光落在王大爷修剪盆栽的手上。这位肢体残疾的老人指尖灵巧,志愿者小周拎着蔬菜走来,声音里满是热乎气:“王大爷,今天这萝卜刚从地里拔的,中午给您炖个汤!”这样的日常,是涟水万余名残疾群众生活的缩影。在这里,“不便”从未成为隔绝幸福的墙,这里有兜底保障的“定心丸”,有就业创业的“助推器”,有畅通出行的“便利道”,更有守护童年的“暖被窝”。
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残疾群众的期盼放在心头,以政策为针、以服务为线,编织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爱网,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在阳光下落地生根。
兜底保障强根基:
“暖心钱”托底,“造血力”赋能
“以前总怕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夜里翻来覆去总想,要是我走了,儿女是不是能少些负担。”王大爷语气里藏着过往的愁绪,“现在不一样了,低保每月准点到账,护理补贴一分不少,志愿者隔三差五来帮忙,心里踏实得很!”如今他的院里种着月季,屋里摆着新收音机,眼角皱纹里满是笑意。
为守住这份“踏实”,县残联工作人员踏遍城乡,摸透残疾群体的家庭难处,核对收入明细,把需求记在“民情台账”上。如今,符合条件的残疾居民100%纳入低保,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双百”发放,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如今已达到190元和733元。这笔“暖心钱”是残疾群众直面生活的底气。
“光靠‘输血’还不够,得让大家有‘造血’的本事。”就业便是残疾人打开“造血”大门的关键钥匙。为此,县残联专门出台了《涟水县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办法》,从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补贴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县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里,有电子商务、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等为不同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不仅全程免费,还报销来回的交通费,管一顿中午饭。今年35岁的听力残疾人小李参加电商培训后开起特产网店,从订单寥寥到月入4000余元,还拉上了3个残疾邻居一起干,大伙儿攥着“幸福钱”干劲十足。
除此之外,政企合作也架起桥梁,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柯德展示道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安置了近20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社区公益性岗位也同样敞开大门,涟城街道的张大姐拄着拐杖当网格员,帮居民办事、调解矛盾,“大伙儿喊我‘张姐’,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吃蜜还甜!”张大姐笑着说。
贴心服务优体验:
“无障碍”畅行,“童守护”无忧
在筑牢‘能生活’的物质根基后,涟水县更聚焦“便利生活”的细节,用贴心服务化解残疾群众的日常“不便”。“以前推老伴出门,最怕遇到台阶,超市门口得两人抬轮椅,医院门槛能卡得轮子动不了。”家住幸福里小区的刘大叔想起过去满是无奈,“现在逛商场有坡道,去医院有专用电梯,出门再也不用发愁了!”
这份“不发愁”,源于涟水县把无障碍设施刻进了城市“DNA”,纳入了城市规划“硬指标”,写进了老旧小区改造“必选项”。城区盲道像“安全丝带”,商场、医院的无障碍坡道宽阔,电梯标识醒目,32个老旧小区完成升级,加装扶手、换灵敏声控灯,500余户残疾居民“出行难”问题被彻底解决。另外,政务与文化服务也藏着贴心,县政务中心“残疾人专窗”有专人帮办,“坐着就能办成事”成为常听到的话,图书馆“盲人阅览室”里,盲文书籍、有声播放器让视障群众拥抱文化。
对残疾儿童,县委、县政府更是加倍关爱。涟水县康乐儿童康复中心里,语言发育迟缓的小诺正用稚嫩的声音唱着《小星星》,但在半年前她连“妈妈”都不会叫。“当时我急得整夜哭,现在她会主动拉我手说‘妈妈抱’,每次听她开口都会激动地掉眼泪!”小诺的妈妈拉着康复中心老师的手反复道谢。
走进康复中心,训练室满是童趣,感统区孩子玩平衡木,语言室老师用卡通卡片教发音,精细动作区孩子们在练习夹豆子。“在康复中心,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康复档案’,评估师每周跟踪进展,并根据孩子的康复情况不断调整方案。符合条件的孩子还能享全额康复补贴、免费辅具适配。”康复中心负责人王玲告诉记者,2024年有130余名孩子参训,90%以上进步明显,20余个孩子顺利进入了普通幼儿园。除此之外,中心还会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康复技巧培训,帮助家长将实用方法融入进日常陪伴中,让康复延伸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精神滋养添温度:
“大舞台”出彩,“社群圈”暖心
从“能生活”到“能出彩”,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的触角延伸到了精神文化领域。每年“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文化广场、社区活动室格外热闹:文艺汇演活动中,听力残疾人小陈用手语“唱”《我和我的祖国》赢得台下阵阵掌声;书画展览里,视力残疾老周写的“自强不息”吸引不少人驻足;趣味运动会上,轮椅选手投篮、视障朋友套圈,每个人脸上都有笑、眼里都有光。
社区的“残疾人之家”也是“温暖驿站”,每天大家围坐读书,手工区一起剪纸、编中国结,午饭时聊聊家常,孤独与迷茫渐渐消散。“以前觉得自己是‘废人’,不愿出门,现在每天来这儿,心里亮堂多了!”北门社区的张大叔说,在这里他找到了归属感。
如今的涟水,盲道警示块透着安心,康复中心笑声裹着甜意,艺术团舞台漾着光芒。县委、县政府对残疾群众的关爱,藏在了“低保”短信里,写在了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字迹间。政策的“兜底线”、服务的“连心线”、陪伴的“暖心线”,织成了覆盖全县所有残疾群体的幸福网。
未来,县委、县政府会继续把残疾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头,让补贴更贴合需求、无障碍设施延伸到更多角落、康复服务触达偏远村落。当更多王大爷的笑容、小李的自信、小诺的歌声绽放,“温情涟水”的底色定会愈发鲜亮,成为共同富裕路上动人的风景。
来源:涟水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