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在北京石景山区,第62号茅台文化体验馆正式开业。这座以朱红色为主色调、融合故宫建筑元素的场馆,不仅是茅台在北京设立的第五家文化体验空间,更被视为茅台“酿造高品质生活”理念的具象化实践。
从卖酒到卖文化:茅台第62家体验馆如何编织价值认同网?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日前,在北京石景山区,第62号茅台文化体验馆正式开业。这座以朱红色为主色调、融合故宫建筑元素的场馆,不仅是茅台在北京设立的第五家文化体验空间,更被视为茅台“酿造高品质生活”理念的具象化实践。
▲茅台集团董事长 张德芹
从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的致辞到场馆设计的细节,这场商业活动背后,折射出中国传统酒企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叙事转型——试图将百年工艺、地域文化与全球视野编织成一张价值认同的网络。
与传统零售终端不同,茅台文化体验馆的定位早已超越商品销售功能。张德芹提出的三大定位——品质文化展示窗口、传统文化传播枢纽、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意义生产场域。
当消费者在黄铜与朱红交织的空间里品鉴茅台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酒液,更是一种被精心编排的文化仪式。
按照张德芹的说法,未来,茅台将一如既往地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消费者需求牢牢记在心上,不断丰富茅台文化体验馆建设,努力让茅台文化体验馆真正成为消费者“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温馨家园。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中国奢侈品品牌对文化资本积累的深刻认知。茅台酒始终强调的“顺天敬人”价值观,与石景山“文化走廊”的历史意象相互映照;非遗展演、文化沙龙等活动,则使空间成为流动的文化剧场。
另值得注意的是,“天人合一的酿造智慧”“古法工艺的赤诚温度”,这本是茅台最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然而,在体验馆的展示逻辑中,传统工艺不得不面对现代传播的简化挑战。
当复杂的酿酒流程被压缩为展示区的图文解说,当勾调技艺的微妙转化为品鉴区的短暂体验,传统与当代受众之间仍需更多转译接口。
茅台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将饮酒传统阐释为“酒以成礼”“酒以养老”的文化基因,通过具象化的北京文化元素嫁接,试图建立更易感知的情感连接。
茅台文化体验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轨叙事策略。一方面深耕地域文化:蓝绿色调的点缀、故宫建筑形式的转化,甚至酱香与涮肉的风味实验,都在强化“北京特色”的地域认同。
另一方面又瞄准国际舞台,张德芹明确提出要让茅台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这种从地方性到全球性的跳跃,恰恰呼应着北京“世界看中国窗口”的城市定位。
这种双轨并行折射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建构。与西方奢侈品惯用的“异域情调”叙事不同,茅台选择以主体姿态参与文明对话:非遗展演不是猎奇式的文化表演,而是作为文明载体的主动展示;品鉴会也不止于风味推广,更成为“礼”文化的现代诠释。
这种策略既规避了文化折扣现象,又为国际受众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认知路径。
第62号茅台文化体验馆的开业,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文本。它展现了中国传统企业在新时代的转型探索:通过空间叙事重构品牌价值,借助文化编码提升商业溢价,利用在地性拓展全球话语权。
这种尝试既包含对传统的敬畏,也充满对未来的野心。
在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茅台文化体验馆的蓬勃建设,本质上是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响应。当标准化产品难以维系情感连接时,空间体验成为品牌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
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企业试图将文化体验标准化复制(全国已建立62家同类场馆),是否会导致地域特色的同质化?当“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成为统一话术,真实的地方性文化互动是否会让位于精心设计的商业剧本?
此外,文化体验馆也面临着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平衡难题。茅台一方面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另一方面其高端定位天然形成鉴赏门槛。
如何让文化传播不止于品鉴精英的小圈层,真正实现张德芹所说的“走向大众”,需要更多普惠性文化创新。
毕竟,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既要有殿堂级的高度,也要有民间生长的活力。
来源:酒哥杨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