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戍边七十年:毛主席如何用一支特殊部队改变新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14:55 1

摘要:1949年秋,新疆和平解放。这片占中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此刻却满目疮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摆在面前的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新的画卷。

茫茫戈壁滩上,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部队,用七十年的时间证明了毛主席深远的战略眼光。

1949年秋,新疆和平解放。这片占中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此刻却满目疮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摆在面前的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新的画卷。

为了这片土地的安定与发展,1950年开年,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就扛起锄头,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广袤的戈壁滩上,第一次响起了集体劳动的号子。

四年后的1954年10月7日,一个载入史册的命令传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十七万余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集体就地转业,从国防部队序列中脱离,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军垦生涯。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就在筹划进军新疆事宜时,与王震深入探讨了新疆历史上的屯垦往事。他要求部队进疆后要大搞生产,特别要带动和帮助边疆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

那个冬天,毛泽东在《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说道:“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这番话,为驻疆部队的生产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1950年到1954年,驻疆部队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到兵团成立前,他们已经在荒漠上建起34个农场、8个牧场,开垦出77.2千公顷耕地。收获的农牧产品不仅养活了驻疆部队,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办起了学校、医院。

兵团成立了,它的使命格外特殊: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这支特殊的部队,既要拿起锄头垦荒种地,又要扛起钢枪保卫边疆。他们在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加入下不断壮大。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六十七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职工们把根扎在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把茫茫戈壁变成了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兴城镇。

兵团初创时,面对的是“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的戈壁荒漠。军垦战士们住的是地窝子,外面下雨,屋里也下雨。吃不饱,穿不暖,却没人叫苦叫累。

老军垦战士闫新秋回忆往昔,眼中闪着光:“现在路宽了,楼高了,交通越来越方便,城市也越来越绿。”话语间,满是自豪。

他们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

第一师13团11连职工尤良英继承着这种精神,她不仅自己种好了地,还成立合作社,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兵团的火种,就这样一代代传递。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边境线上风云突变。边民越境事件接连发生,边境告急。

兵团临危受命,迅速调遣1.7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边境。他们一边维护社会治安,一边为留下的群众代耕、代牧、代管。

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兵团建立起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这些团场像一颗颗钉子,牢牢钉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第九师161团的女民兵孙龙珍,在1969年6月10日的一次边防战斗中,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当时,她已怀有身孕。

她牺牲后,所在的民兵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从此,一代代女民兵接过她的枪,继续守护着这片她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在四十七团老兵镇的老兵精神展示馆里,讲解员夏天正讲述着沙海老兵的故事。这个姑娘还有另一个身份——沙海老兵的外孙女。

“1949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从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行程1580公里,成功解放和田。”

“一道命令,执行一生。”解放和田后,这些官兵就留了下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开始了新的奋斗。

夏天的外公王有义就是其中一位。在团场垦荒时,他埋头苦干,住地窝子、修涝坝,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沙漠里的“垦荒牛”。

兵团的开拓精神不仅在田间地头,更在教室课堂。石河子大学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为兵团培养着一批批接班人。

校团委书记管欣说,这些年来,学校组织了489个团队深入兵团农牧团场、连队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兵团的种子,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撒。

塔里木大学这所以“农”为优势的学府,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中心,科技示范的辐射网越织越大。

如今,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总人口270.14万。这片土地上,已经建起阿拉尔、铁门关、图木舒克、双河、五家渠、石河子、北屯等7个县级市和5个建制镇。

兵团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2.3%。这些城镇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新疆大地上,成为人口、资金、产业、人才的集聚之地。

石河子市在2000年获得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称号,两年后,又正式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茫茫戈壁滩上,长出了绿色明珠。

石河子市中心的“军垦第一犁”雕塑,默默诉说着兵团人白手起家的往事。而那蜿蜒的边境线上,兵团的团场如铜墙铁壁,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从1954年到今天,这支特殊的部队始终铭记着“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使命。他们是农民,也是战士;在生产,也在守护。在平凡岁月里,他们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