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跟随“AI亚文化”,快速让自己的产品破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0:13 1

摘要:你以为AI产品靠技术就能火?其实,真正让产品破圈的,是你是否踩中了“AI亚文化”的节奏。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识别趋势、借力文化、快速打造用户共鸣点,让你的产品不再默默无闻,而是自带流量。

你以为AI产品靠技术就能火?其实,真正让产品破圈的,是你是否踩中了“AI亚文化”的节奏。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识别趋势、借力文化、快速打造用户共鸣点,让你的产品不再默默无闻,而是自带流量。

2025年,各类AI产品百花齐放。作为行业内的我们,有时候也经常跟不上各类模型,各类应用,各类新名词的更新与迭代。但是在这么多更新当中,有一个现象的诞生却悄然影响着整个AI产品的竞争趋势甚至是未来产品竞争的主战场。这就是“AI亚文化”。

“AI 亚文化” 是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普及、AI 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小众文化形态,核心是特定群体围绕 AI 技术(如生成式 AI、AI 工具、AI 伦理等)形成的独特价值观、行为模式、创作风格与社交圈层。它并非单一文化,而是由多个细分场景、兴趣社群构成的 “文化集合”,本质是大众对 AI 技术的 “生活化解读与创造性参与”,而非技术本身。

在如今有着无数的产品的用户数量的暴增和营收的暴增,开始从原来看专业的产品体验,模型能力,模型成本,以及品货场三方面。开始向着如今以内容为主,收获用户关注度和信任度的“亚文化”驱动产品力的新的AI产品竞争趋势甚至是未来所有产品的竞争趋势。以下是最近一段时间AI产品“亚文化”出圈例子:

Grok 4 的 3D AI 伴侣 Ani:马斯克旗下的 Grok AI 推出的 3D AI 伴侣 Ani,是 Grok 4 的新功能。Ani 形象为酷似《死亡笔记》里弥海砂的动漫美少女,穿着哥特风短裙等,开启 NSFW 模式后言语和动作极具挑逗性。其精准狙击了二次元审美,在 X 上衍生出大量梗图、同人漫画和表情包,日本画师群体是二创主力军。Ani 还带动了其对应的加密货币 Grok Companion(ANI)价格上涨。

“赛博山海经” 全民创作:“国外山海经” 是近期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梗,指代由 AI 生成的一系列猎奇视频或图片,内容多为外形夸张、设定荒诞的合成生物,如 “耐克鞋鲨鱼”“仙人掌大象” 等。一些博主发起 “全民造兽大赛”,让粉丝用免费 AI 工具投稿缝合怪设计,还把这些角色编成 “山海经宇宙”,让粉丝投票 PK 战力,定期更新榜单。此外,还有人将这些形象印在 T 恤、帆布包等物品上,或者制作成手机壳、鼠标垫、盲盒等周边产品。

AI 魔改经典影视作品: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影视作品和人物形象进行颠覆性改编与再创作的 AI 魔改现象,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例如在 AI 魔改的《甄嬛传》短视频中,原剧片段被改编成现代生活,并进行跨文化混搭,对原剧进行夸张、荒诞和超现实的叙事解构,迎合了追求纯粹感官体验的网络流行文化,形成 “魔性” 传播效应。

在去年大家的目光还放在“AI是不是真的有用”,“AI生成的内容是尸块”,“AI感太重了”这几个场景当中,甚至行业内的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今年反而是这些在去年看是“AI最大的缺陷”的特性彻底出圈,引爆了无数AI产品。让这些产品迅速破圈,收获了无数粉丝、营收、甚至XX产品的狂热追求者。

要理解 AI 亚文化,可从其核心特征、主流细分场景两个维度展开:

AI亚文化的三个核心特征解构权威:AI亚文化常常通过对经典作品、历史人物或传统叙事进行戏仿和调侃,来挑战权威和传统。如AI生成的职场类视频中,OpenAI的SamAltman疯狂“PUA”牛顿、达尔文等历史名人,动摇了历史人物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是亚文化争取存在空间和合法性的手段。技术驱动的创造性破坏:AI亚文化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伪造、风格迁移等,对原有内容进行颠覆性改造。例如AI魔改经典影视作品,通过角色替换、时空错置等手段,制造出荒诞、反差的超现实风格视听内容,体现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自由度和可塑性。群体参与和传播性强:AI亚文化往往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传播,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创作和分享。如“外国山海经”等AI生成的猎奇内容,网友不仅积极创作,还开发出电子斗蛐蛐动画等玩法,在跨境电商平台也衍生出大量周边产品,形成了广泛的群体影响力。AI亚文化的主流细分场景人机共创的个性化内容生产:核心是用户从“用AI”升级为“训AI”,通过深度介入创作实现创意落地。例如,二次元爱好者用特定画师作品训练专属LoRA模型,让AI精准复现小众画风;Z世代借AI将现代照片转化为90年代年鉴风格影像,通过算法完成“跨时空怀旧”,展现技术对个体创意的放大作用。符号化的社群认同实践:以AI生成梗内容为载体,构建圈层身份标识与传播密码。游戏公会用AI生成“古神语+赛博符号”的火星文战书与昵称,强化社群辨识度;“暴躁古人”系列通过AI让历史人物说网络热词,各地文旅借其安利家乡,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成为圈层认同的“接头暗号”。民间化的技术伦理博弈:群体不再空谈争议,而是用技术或行动划定使用边界。创作者用“Nightshade”技术在画作中嵌入隐形数据,使盗用训练的AI生成内容失真,以此维权;部分用户用AI“重构”历史敏感场景,在测试算法伦理边界的同时,也折射出对技术与记忆关系的思考。

作为产品经理,借 AI 亚文化实现产品破圈,核心是完成从 “文化观察” 到 “价值赋能” 的转化,关键在于精准匹配亚文化的创作逻辑与社交需求。可从三个核心层面切入,兼顾专业性与落地性:

产品功能:打造 “低门槛、高适配” 的 AI 创作载体

AI 亚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创作热情,产品需成为 “轻量化创作工具”,降低参与门槛的同时贴合圈层调性。

锚定垂直场景做功能模块化:无需追求全功能覆盖,聚焦亚文化高频需求设计“开箱即用”的AI能力。例如参考《PiñataFarmsMemeGenerator》的成功逻辑,针对“玩梗创作”场景,内置“AI换头+经典模板”组合功能,用户无需复杂操作即可生成恶搞视频;面向二次元社群,可开发“轻量LoRA生成器”,支持上传少量参考图快速训练专属画风模型,让非技术用户也能实现小众风格创作。强化“人机协作”体验:产品承担技术落地角色,把创意主导权交还给用户。比如设计“AI初稿+人工微调”的内容生产流程,AI负责生成“暴躁古人”对话初稿或“赛博山海经”异兽轮廓,用户通过简单编辑注入个性化表达,既保留创作成就感,又提升内容产出效率。运营策略:构建 “符号共创 + 身份认同” 的社群生态

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圈层共鸣,运营需从 “单向推送” 转向 “深度参与”,让用户形成归属感。

发起轻量化共创活动制造传播符号:结合热点亚文化趋势设计低参与成本的活动,激活UGC创作。例如模仿“AI山海经造兽”热潮,发起“产品专属异兽设计大赛”,用户用产品工具创作后,评选热门形象制成头像框、周边贴纸等“圈层符号”;参考灵犀IP的运营方式,开放“情绪词条征集”入口,将用户原创标签融入产品设计,增强参与感。建立圈层激励机制强化认同:为核心创作者提供“身份标识”与“价值反馈”,例如对高频产出优质内容的用户授予“赛博造梗师”等专属勋章,开放新功能优先测试权限;实时展示用户内容的传播数据(如引用量、衍生创作数),让创作者感受到自身影响力,推动社群自活跃。破圈路径:实现 “小众符号” 到 “大众共鸣” 的价值转化

亚文化破圈的关键是找到 “圈层密码” 与 “大众情绪” 的连接点,避免文化稀释的同时扩大影响力。

用“情绪翻译”降低理解成本:将亚文化内容与普遍情感需求绑定,例如把“AI职场PUA历史名人”的小众梗,转化为#如果古人有KPI#的职场吐槽话题,用通俗语言解读背后的焦虑情绪,让圈外用户快速共鸣。借力跨界场景落地文化符号:将线上创作延伸至线下或公域场景,例如联合文旅部门,参考“暴躁古人安利家乡”模式,让产品AI角色结合地域特色生成传播内容;或与实体品牌合作推出“AI共创主题产品”,把“火星文”“异兽形象”等符号融入消费场景,实现从圈层热到大众知的突破。

本文由 @产品经理小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