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汶上县南站街道秉持“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工作理念,坚持聚合要素、先行先试,以片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突破为主线,以强村富民为核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片区,突出联营联建、因地制宜、多元共治,推动乡村全域协同发展、产业深度融合、人才有效集聚、治理精准暖心,探索出一
济宁新闻网·更济宁讯 汶上县南站街道秉持“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工作理念,坚持聚合要素、先行先试,以片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突破为主线,以强村富民为核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片区,突出联营联建、因地制宜、多元共治,推动乡村全域协同发展、产业深度融合、人才有效集聚、治理精准暖心,探索出一条具有南站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创新联建联营抱团机制 解码乡村振兴“新路径”平台
村村联建,聚力成势抱团发展。按照“资源优势互补、规划同向发展、强村带弱村”的思路,成立3个乡村振兴片区党委。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组织村干部开展“跨村研学”“支书论坛”活动,邀请工作成效突出的村干部上台讲经验讲做法,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今年以来,累计举办“跨村研学”“支书论坛”7期,组织378人次参与学习。
村社联建,产业联盟共享发展。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共富工坊”的经营模式,有效激活资源要素,带动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组建15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现联动联管、联营联享。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刘村“共富粮仓”、大街“共富车间”、漕流“共富农场”等17个共富项目,片区村集体收入均达到45万元。
村企联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精选与村级主导产业契合度高、共建意愿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12家企业与16个村结对联建,激活沉睡资源,让乡村“资源”变“资产”。积极与山东卓荣农业合作,打造了全县日烘干能力最大的现代化粮食烘干仓储基地,集粮食烘干、晾晒、仓储等多功能为一体,建设烘干塔2座,日烘干粮食可达1000吨,粮仓5座,储存粮食可达4万吨,为产业发展筑牢保障根基。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机制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体系
壮大主导产业,铺展集体经济“新画卷”。打造两高两新产业园、山东儒兴农业研学游基地产业园2处,全域种植蔬菜经济作物5000余亩,实施农业产业项目7个。积极与利生面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小麦种植,形成订单农业基地,实行“订单保价收购”,农户年均增收50—100元/亩。推进实施梁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岗子村供销社农资农机临时存放和粮食烘干项目等,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闭环。
强化基建拉动,织就智慧农田“一张网”。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大街村“数字+”高标准农田基地项目,充分利用智能灌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农田管理。项目惠及周边10个村庄,覆盖高标准农田3万亩,实现节约耕地10%、节约用水35%、节约用工85%,为农业高效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盘活闲置资源,走好强村富民“振兴路”。积极推进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引进山东峻昂食品加工项目,建设芦笋、黄桃罐头生产线3条,年产量可达到2万吨,大力推广黄桃种植项目,构建“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带动周边200名群众实现每年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新路子。
深化多元共治融合机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解锁“人才密码”,夯实振兴根基。推动“乡村振兴合伙人”与片区深度融合,实施“鸿雁‘南’归”计划,鼓励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引进青年人才354人,储备村级后备人才168名。依托“头雁”主播孵化基地、现代化粮食烘干仓储基地建立人才实训平台,开办“田间课堂”“庭院课堂”等农民生产经营型培训班72期,累计培训农民1800余人次。
厚植“文化沃土”,绽放乡村活力。深挖片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岳王拳、扑拉袖拳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引导村民参与“儒信南站”信用+建设、“村民拉呱说事”等乡村治理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小公园、文体广场等9个特色文化活动阵地,组建广场舞队、太极拳社等8支特色文艺团队,举办村“晚”大舞台、广场舞大赛、“村BA”篮球比赛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余场次。
扮靓“乡村颜值”,擦亮宜居底色。以片区“小事书记”实事承诺项目为抓手,持续实施“清朗美丽通道”建设,完成45个村基础设施提升和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完成驻地改造提升2.6公里,打造智能路灯杆一条街。擦亮“花香胡同”品牌,54个自然村80余条主街小巷内种满花卉及绿植,总长度21.86公里,老百姓出门能见绿、漫步有花香,打造农村人居环境“连片美”。
来源:泗水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