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盛世里,有个官运差到没边的小吏,一辈子最高只混到“率府录事参军”(说直白点,就是个不起眼的文职),却凭着一手草书,硬生生让后人喊出“赛过王羲之、王献之”的狠话!
你敢信吗?
大唐盛世里,有个官运差到没边的小吏,一辈子最高只混到“率府录事参军”(说直白点,就是个不起眼的文职),却凭着一手草书,硬生生让后人喊出“赛过王羲之、王献之”的狠话!
这人就是孙过庭,而让他“叫板”二王的,正是那卷藏着温度的《孝经》手迹——今天咱就扒扒这背后的故事,看完你绝对会懂:为啥好字能传千年!
先说说孙过庭这人,典型的“仕途失意,书法得意”。
他是江苏苏州人,生在唐朝最热闹的时候,可官路却走得磕磕绊绊,一辈子没混出啥名堂。但搁书法上,他是真“疯魔”: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却不照抄,人家是“照着葫芦画瓢”,他是“把葫芦拆了,再拼出自己的样儿”。
他在《书谱》里写“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这话可不是吹牛。
别人当官忙应酬,他躲在屋里练笔;别人吐槽命运不公,他把委屈全揉进墨里——就这么着,他的笔越来越“有劲儿”,既有二王的飘逸,又多了唐人的刚硬,愣是在书法圈闯出了自己的路。
再看那卷《孝经》手迹,为啥能“赛二王”?咱不说虚的,就说你能看明白的细节:
起笔的时候,笔锋落纸像“山顶掉石头”,砸下去又脆又有力;
收笔的时候,又像“老藤缠树干”,慢悠悠却扯不断韧劲,这是学二王的妙处,但比二王多了点“唐人的硬气”。
再看单个字,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斜,可偏偏看着特舒服——就像跳舞的姑娘,姿势再灵动,也没跳出舞步的规矩。
这是孙过庭吃透了王羲之“字要断还连,看着斜其实正”的门道,还加了自己的小心思,每个字都像活的一样。
最绝的是通篇的章法:字和字、行和行之间,像流水一样连起来,疏密也刚好,读着就像听一首唐诗,有快有慢,有高有低。
你说这是章草(早期草书)的底子吧,又有今草的流畅;说它学二王的格局吧,又藏着孙过庭自己的“笔韵”——难怪有人说,这字“既有魏晋的风流感,又有唐朝的大气劲儿”!
这卷字不是“随便写写”的,背后藏着孙过庭的真感情。
唐朝那会儿,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家家户户都要读的经典。据说孙过庭那会儿刚丢了官,住在洛阳的小屋里,深秋的晚上,窗外梧桐叶哗哗掉,屋里就一盏残灯晃悠。
他捧着《孝经》,读着“孝是天经地义”的话,越读越心潮澎湃:自己这辈子当不上大官,可对书法的痴、对“孝”的懂,总不能白藏着吧?
于是他翻出最好的麻纸,研了一池浓墨,提笔就写。
写“敬亲”的时候,笔锋轻一点,藏着恭敬;写“尊亲”的时候,笔画重一点,透着郑重;写“养亲”的时候,行间距松一点,带着温柔——那晚上,墨香混着书香,他好像跟二王隔着时空聊上了天,也把自己的委屈、热爱、对“孝”的琢磨,全写进了纸里。
写完这卷字,他不再是那个“失意小官孙虔礼”,而是用毛笔“站”起来的书法家——这哪是写字?明明是一场用笔墨做的“精神朝圣”!
这卷《孝经》手迹,后来的命可比孙过庭顺多了。
唐朝的时候,士大夫们看了就疯传:“孙过庭这草书,比二王还绝!”藏家们把它当宝贝,锁在箱子里怕丢了,卷起来怕折了。哪怕后来战火纷飞,它也没被毁掉,反而像“凤凰涅槃”,越传越金贵。
宋朝的米芾(就是那个爱折腾书法的“米癫”),看了这卷字直拍大腿,在《书史》里写:“这笔法,跟王羲之、王献之比,一点不落下风!”元朝的赵孟頫更夸张,直接把孙过庭当偶像,照着这卷字的笔法练,还琢磨出了自己的风格。
说真的,这卷字就像一座“书法桥”:一头连着魏晋的风流,一头接着唐宋的大气,让二王的书风在唐朝有了新花样,也让孙过庭的名字,跟二王并排刻在了书法史上。
现在咱们再看这卷《孝经》手迹,墨色好像还带着千年前的温度——笔锋里藏着孙过庭的豪情,笔画里裹着他的真心,连纸页上的褶皱,都像在说“好字是熬出来的”。
原来真正的好书法,从来不是“抄得像二王”,而是“学二王的魂,写自己的心”。孙过庭用一辈子证明:哪怕官当得再小,只要把真心揉进笔墨里,就能写出传千年的好字。
你要是喜欢书法,是不是也想亲眼看看这卷“赛二王”的真迹?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