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一场关于人类智力本质的赌约在两位学者间悄然立下。争议性政治学家查尔斯·默里——1994年《钟形曲线》的合著者,坚信到2025年人类能彻底破解智商的遗传密码;而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海默则笃定,这个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2018年,一场关于人类智力本质的赌约在两位学者间悄然立下。争议性政治学家查尔斯·默里——1994年《钟形曲线》的合著者,坚信到2025年人类能彻底破解智商的遗传密码;而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海默则笃定,这个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如今2025年已至,特克海默在《大西洋月刊》公开"宣判":自己赢了。人类不仅没找到决定智商的"基因配方",反而越研究越发现,智力的形成远比想象中复杂。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用数万份中国人基因组数据进一步证实:智商不是由基因"写死"的剧本,而是基因与环境共同谱写的乐章。这场持续7年的学术赌局,最终揭开了人类对自身智力认知的深层迷雾。
一、《钟形曲线》的遗产:一场延续30年的智商之争
1994年,《钟形曲线》的出版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默里与已故心理学家理查德·赫恩斯坦在书中抛出三大核心观点:智商(以IQ测试衡量)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关键;智商差异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由此形成"认知精英"阶层;甚至暗示不同种族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可能与遗传智力差异有关。
这本书的立论基础,是当时流行的双生子研究。数据显示,同卵双胞胎(基因100%相同)的IQ相似度远高于异卵双胞胎(基因50%相同),由此得出"智商遗传率约70%"的结论。但特克海默等学者很快指出,这个结论存在致命漏洞:"遗传率"不等于"遗传决定"。
"双生子研究只能说明群体层面的统计关联,无法解释个体智力的形成机制。"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丹阳解释道。比如,同卵双胞胎往往在相同的家庭环境、教育条件下成长,环境因素的干扰根本无法完全排除。更关键的是,这类研究诞生于DNA分子被发现之前,完全没有触及基因作用的生物学本质——就像观察到"同卵双胞胎身高更相似",却无法说明是哪个基因决定了身高。
《钟形曲线》引发的争议持续了30年。默里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在2018年的播客节目中放言:"到2025年,我们会基本搞懂智商的遗传学原理,剩下的只是填补细节。"这番话让特克海默忍无可忍,主动提出赌约:7年后,用科学进展判断谁对谁错。
二、基因测序时代的失望:找不出"智商基因"的科学困局
默里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基因组学的发展。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破解行为性状的遗传密码指日可待。他们先是搜寻"单个致病基因",却屡屡碰壁——除了泰-萨克斯病、亨廷顿舞蹈症等导致严重智力缺陷的单基因疾病,没有任何一个基因被证实能直接提升正常人群的智商。
2010年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成为新希望。这种技术能扫描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比如有些人某个位点是T,另一些人是C——寻找与智商相关的遗传标记。随着样本量从几千人扩大到几十万人,研究人员确实发现了上千个与IQ相关的SNPs。
但这些发现的实际意义远低于预期。2023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一项里程碑研究,分析了超过110万人的基因组数据,最终发现所有与智商相关的SNPs加起来,只能解释约15%的智商差异——这还不到双生子研究估算遗传率的1/4。更尴尬的是,这些SNPs大多分布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根本不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科学家至今搞不清它们如何影响智力。
"这就像在沙滩上找珍珠,最后发现找到的全是沙粒。"李丹阳打了个比方。更复杂的是,很多SNPs与智商的关联并非直接因果关系。比如,某些SNPs可能与家庭收入水平相关,而富裕家庭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间接提升IQ——这种"基因-环境混淆"让研究结果的解读变得异常困难。
中国团队的研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2024年,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华大基因,对5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GWAS分析,发现与智商相关的SNPs数量仅为欧美人群研究的60%,且关联强度普遍更低。"这说明智力的遗传基础可能存在人群差异,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数据。"李丹阳表示,该研究还发现,在农村和城市人群中,相同SNPs与智商的关联度相差近30%,进一步证明环境因素的强大影响。
三、中国学者的突破:用" sibling对照"戳破"遗传决定论"
为了排除环境干扰,科学家们开发出更严谨的研究方法——"兄弟姐妹对照研究"。由于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共享约50%的基因,且成长环境高度相似,通过比较他们的基因差异与智商差异,能更精准地估算基因的直接作用。
中科院团队在2025年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选取了2000个中国家庭,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的兄弟姐妹,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IQ测试,分析基因差异对智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排除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水平等环境因素后,基因对智商的解释力从15%骤降至8%,且没有发现任何一个SNPs能稳定预测兄弟姐妹间的智商差异。
"这个结果彻底打破了'智商由基因决定'的神话。"李丹阳强调,该研究还发现,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家庭中,基因对智商的影响更小——比如,父母均为大学学历的家庭,兄弟姐妹间的智商差异仅10%与基因相关;而父母为小学学历的家庭,这一比例约为18%。"这说明良好的环境能削弱基因差异的影响,让每个孩子的智力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结论与特克海默的长期研究不谋而合。他在2003年就曾对750对双生子进行追踪,发现贫困家庭中,同卵双胞胎的智商相似度远低于富裕家庭——因为贫困环境的压力会掩盖基因差异,而富裕家庭的优质资源能让基因潜力更好地展现。"智力不是一个由基因设定的固定值,而是一个随环境波动的范围。"特克海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像种子,基因决定了它是小麦还是水稻,但土壤、水分和阳光决定了它能长多高、结多少果。"
四、赌约背后的深层争议:智力研究为何总是充满政治色彩?
这场7年赌约的背后,是智力研究长期以来的"政治化困境"。默里之所以坚持"智商遗传决定论",本质上是为《钟形曲线》的核心论点辩护——他认为,社会分层是智力差异的自然结果,政府干预(如教育公平政策)无法改变这一趋势。
但科学研究不断证明,这种观点站不住脚。202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10万名中国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显示,通过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如教师轮岗、课后辅导补贴),农村学生的平均IQ在3年内提升了5分,与城市学生的差距缩小了40%。"这说明智力是可塑的,环境干预能有效弥补基因差异。"该研究负责人表示。
中国在教育公平领域的实践,更是为"环境塑造智力"提供了生动案例。"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负担减轻,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达到58%,较201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更多农村孩子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智力的机会。
"默里的错误在于,他把智力当作一个静态的、由基因决定的标签,而忽视了人类智力的动态发展性。"李丹阳指出,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连接会持续重塑,直到成年后仍有很强的可塑性。"一个人的智商不是出生时就定死的,而是在基因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变化的。"
五、结语:智力的真相,是人类对自身潜力的信心
2025年的今天,这场持续7年的学术赌约已经尘埃落定。特克海默的胜利,不仅是个人观点的印证,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它告诉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遗传决定论",而要正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
中国学者的研究则为这场全球辩论提供了重要的"东方视角"。通过基于中国人群的大样本数据,他们证明了智力遗传基础的人群差异性,以及环境干预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智力本质的理解,也为教育公平、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默里在回应赌约结果时,仍坚持认为自己"最终会赢",只是时间未到。但无论未来的研究如何发展,有一点已经明确:智商不是由基因写死的剧本,而是每个人在环境中不断改写的故事。这场赌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它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潜力,永远比想象中更大。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