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从8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烟标,这个兴趣维持了有15年左右,然后“转行”去拍鸟了。收藏烟标的前期,得到很多山东产香烟的烟标。原因也很简单,大连与山东一海之隔,人员往来密切。而且主要是从烟台乘船来大连。我住在大连港客运站附近,每天~几乎一天不落~以晨练为名,去客
大概从8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烟标,这个兴趣维持了有15年左右,然后“转行”去拍鸟了。收藏烟标的前期,得到很多山东产香烟的烟标。原因也很简单,大连与山东一海之隔,人员往来密切。而且主要是从烟台乘船来大连。我住在大连港客运站附近,每天~几乎一天不落~以晨练为名,去客运站溜达。比清洁工人还早,故而收集到很多山东烟标。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大连日报》上。应该是报社编辑觉得很好玩吧。文章如下。
《同 道》
我的业余爱好是收集烟标,通俗地说,就是攒烟盒。几年时间下来,收获还真不小,已经有上千种。我把这些烟盒分门别类地登记、裱贴,像植物花卉类名称的就有“白牡丹”、“金芙蓉”、“红玫瑰”、“丞相花”等;山水名胜类的有“黄果树”、“张家界”、“蓬莱阁”等;又有历史人物类,如“扁鹊”、“彭祖”、“炎黄”;动物类如“白兔”、“金丝猴”等等,不一而足。把这些产地不同、风格各异、异彩分呈的烟标收集在一起,又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确有情不自禁的乐趣。乐趣又在难中来。据报载,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卷烟厂六百多家,每年要出千种以上新牌号的香烟。要想把这么多种牌子的烟标收集齐全,没有大恒心大毅力真是不行呢。
然而,自从我迷上了收集烟标,妻子就不在和我一起上街啦。原因说来挺尴尬,我收集烟标迷到这样的程度,虽然多数烟标是买来的,但是如果在大道边上发现被人丢弃的而我又没有烟盒,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把它捡起来。妻子本来对集烟标就很藐视,对我在大街上不顾行人的目光弯腰就捡的举动就更不支持了,可我“本性难移”,因为我认为,很多高雅、有益的活动,开初都不容易被人理解,关键是要坚持住。
我就是这样做的。我住在海港附近。旅游季节,人来人往,烟盒自然很多。捡到烟盒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顺便说一句,对捡到的烟盒,要经过严格消毒后在收藏起来)。每天早晨,我都要早早起来,在港湾桥上锻炼,做做广播操什么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嘿!”一弯腰捡到一个新烟盒,“欧亚美”,白盒带条码,绝对新品种。这样几乎每天都小有收获,积少成多,收藏就越来越丰富。
不过最近我在我的“领地”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有一位住在中山广场附近的老头,是某大公司的宣传部长,也热衷于收集烟标。尤其糟糕的是他还是一个初出道的新手,每天早晨都要健步跑到海港来,把地上的全部烟盒一扫而光。我早他比我还早。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为了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竞争——总不能不睡觉呀——在一次邂逅相遇时我们俩达成友好协议:每周每人各占三天。以后双方虽然偶尔还有侵权犯规的事情发生,但冲突毕竟是减少了。
当然有时候还会出现意外情况,就在上周属于我的一天早晨,我在客运站一带锻炼,顺便发现了一个烟盒。图案很漂亮,并且肯定是我没有的。那天早上在客运站前广场上排队买船票的人特别多。烟盒静静地躺在这些远道而来的旅客的脚下。我可以感觉到他们沉着地注视着我的目光。而且一名维持秩序的警察走过来,恰好一脚踩在烟盒上,还不怀好意地冲着我冷笑了一下。我只好讪讪地走开。不过我不会走远的,只走开几步。等我回头再看时,那个警察弯腰把烟盒捡起来,揣到自己的裤兜里。唉,这又是一个同道。
1994年10月发表于《大连日报》副刊
当年的“战利品”[笑哭]
来源:小漫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