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寻踪牧歌的共建者。以才华繁茂草原,让情怀植根大地,在古老牧场上,吟唱新的歌谣。
一致:
当人潮冲击热门的景点,一群年轻人却选择深入祁连山的金色草原。
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寻踪牧歌的共建者。以才华繁茂草原,让情怀植根大地,在古老牧场上,吟唱新的歌谣。
这场出走,不仅是与旷野的相遇,更是一场与自我和未来的对话——
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未完待续的篇章。
作者丨余弦
审核丨李铭玥
10月1日零时,高速收费站“开闸放水”。东西与南北,农村与城市,无数车辆在夜色中擦肩而过,驶向彼此熟悉的风景。
这是一场名为“旅行”的大迁徙。
在这股洪流中,哪怕再小众的目的地,乘以庞大的基数,也会变得拥挤。因为婚礼,也因为游客,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的“飞地”——皇城镇的酒店,就这样爆满了。
与此同时,当地的夏日塔拉(裕固语意为“金色草原”),也以另一种方式,迎来了13位特殊的年轻人。
于是,空旷的草原,因这“少数”中的“少数”,也热闹了起来。
01.洪流与微光:在拥挤时代寻找真正的旷野
热闹,是相对的概念。
如繁星垂落,夏日塔拉依旧散布着牦牛与羊群,土拨鼠偶尔横穿而过——只不过最近,这片天地间多了一些“人”。
海拔,也是相对的概念。
从脚下起伏的草场,到眼前葱郁的森林,再到远方神秘的雪山,层次分明,垂直铺展。俯仰天地之间,人们既感叹于都市生活的局促,也因自然壮阔而重获精神的释放。
小众,更是相对的概念。
曾经荒芜的鸣沙山,如今每粒沙子上都站着一名游客。于是一部分年轻人主动转向,去寻找真正的旷野。不过,光是“小众”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深入草原。真正打动这13位年轻人的,是一声独特的召唤:
游牧青年计划。
02.拼图与耦合:青年智力与乡村资源的战略契合
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2024年,北京白领秦芮返乡,联合夏日塔拉草原牧民共同创建了金色牧场新型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发起了“游牧青年计划”。
2025年7月22日,游牧青年计划启动公域招募。本次招募已吸引全国超过120位青年的咨询报名,在选拔后,迄今已有21人次先后抵达祁连山腹地。
游牧青年计划,旨在祁连山草原构建一个跨界、跨地域、流动式的青年共建平台。
在每期七天的游牧实验中,游牧青年深度参与到营地维护、文化寻踪与生态体验等环节,如生炉子、采蘑菇、捡牛粪、搭帐篷、整理空间、探访蒙古遗迹、穿戴民族服饰、体验牧民生活,当然,也有星空音乐会和草原篝火晚会。
只娱乐容易陷入窠臼。游牧青年计划的珍贵之处,恰是突破了传统“旅行”的局限:让青年融入祁连山草原的发展中。
这些年轻人,以自己的产品、设计、摄影、电商、新媒体与渠道拓展等专业能力,重构原始的发展体系,并以自身为核心,打通所在城市的农产品上行路径。甚至唱歌、跳舞、油彩画......都能为草原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缕风拂过草原,新潮的概念在祁连山草原生根发芽,以“人”为核心的各类要素逐渐流通。
青年有什么?
思想与活力。
草原缺什么?
思想与活力。
两块拼图,严丝合缝。
这是农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03.旁观与参与:从体验者到共建者的身份升级
匮乏,所以珍贵。
13位年轻人,若置于城市,或许只够塞满一个小酒馆。
在草原,他们是清晨的第一缕光。
“整个皇城镇,我们营地,就是年轻人最多的地方。”游牧青年计划发起人开玩笑说。
思想和活力,不止体现在篝火旁的笑声中。在“游牧青年计划”的影响下,一位年近半百的牧民,终于在镇上开了一家小肉铺。
游牧青年“小星”写到:
“他(指牧民)跟我们说,他自己很早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是在阿芮和喆哥还没有来的时候,他不太敢,因为他的家人也不太支持他。可是,有了阿芮和喆哥的这种新的合作社的模式出现,他就放开手脚去干了。”
“游牧青年计划”,本质上是一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对怀抱诚意的年轻人来说,它的核心意义在于从“旁观者”走向“参与者”。这是体验,却不止于体验;这是旅行,却不止于旅行。比起普通旅行,它多了一份未完待续;比起浅尝辄止,它多了一份真情牵绊。
在草原上,他们以劳动感受草原的律动,以“守护者”的身份践行生态保护理念。深度的体验、活态的文化,成为比走马观花更“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离开之后,他们以分布式办公,继续用技能与资源,为草原带来持续的改变。
风吹草低,众生致敬。
04.他山之石:轻盈而有力的县域振兴新范式
对于二三产业薄弱、难以形成内循环的县域,“游牧青年计划”是一块“他山之石”。
它提示我们一种新思路:
不必坐等产业自然生长,而是主动引入外来青年的智力与创造力,激活本土资源的潜在价值。
从牧民个体店到新型合作社,从农产品上行到新媒体传播——这些原本在人烟稀少的当地难以自发形成的业态,因为“人”的流动与参与,开始萌芽。
这已超越传统的文旅体验。而是以“人”为媒介,将外部理念、技能与本土资源、需求进行系统化对接与深度融合。青年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人气与活力,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协作机制与长远的产业发展可能,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战略样本。
对于缺乏产业循环动力的县域而言,这样的模式或许更值得尝试——
它足够轻盈,却拥有扎根土地的力量,与,人的温度。
本文为一致原创,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来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