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最近应该都听说了李行亮的长文控诉吧?在2025年10月13日,他终于忍不住发声,说出了自己和家人因为参加《再见爱人4》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大家最近应该都听说了李行亮的长文控诉吧?在2025年10月13日,他终于忍不住发声,说出了自己和家人因为参加《再见爱人4》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这事儿听上去就让人揪心,一个曾经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歌手,如今却在现实生活中被网络暴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行亮和妻子麦琳的故事本来挺复杂的。17年的婚姻里,有过共同北漂的奋斗,有过育儿的辛酸,也有过互相扶持的温暖。
节目剪辑只挑了18天的矛盾部分,观众看节目时,自然就只记住了那些争吵和冲突,把麦琳标签化为“控制狂”,却忽略了两人背后的努力和改变。
麦琳转型做自媒体,直播带货,李行亮在家多承担育儿责任,这些努力都没被观众看到。可网络暴力却不分青红皂白地砸了过来。
先是大量账号冒充他们夫妇的亲友身份,编造谣言,什么“炒作婚姻矛盾”“传播畸形价值观”之类,利用节目保密协议的空窗期,把虚假信息散播得满天飞。
社交平台上,恶意P图、诅咒私信,甚至对他们的孩子也毫不留情,用“龅牙”“侏儒”这种词去攻击一个无辜的孩子。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能受得了?李行亮夫妇只能在深夜里绝望落泪,表面上维持着正常生活,可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孩子因为外貌被攻击,朋友和合作伙伴也被骚扰,正常生活全被打乱。
更离谱的是,黑粉群体还在问卷星发起“抵制李行亮演出”的活动,教唆别人用多个微信号、他人手机号去批量填写举报信,诬陷他“破坏公序良俗”。
国庆期间,他们凭空臆想李行亮参演某地演唱会,24小时不间断向文旅部门恶意投诉,搞得一些无关活动也被牵连。
合作方被“开盒”骚扰,合作项目被迫取消,李行亮自曝十余场商演因举报流产,陷入“筹备→被举报→取消”的恶性循环,工作几乎停滞。
虽然这些商演取消的具体数量未经权威验证,可能有些夸大,但无论真假,这背后反映的网暴问题都让人触目惊心。
面对这种局面,李行亮工作室已经委托律所完成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侵权内容的取证工作,明确要起诉那些侮辱诽谤、组织化举报的主体。
他们强调接受理性批评,但绝不容忍针对家人的网络暴力。维权的核心诉求是让侵权行为立即停止,删除相关内容,停止骚扰合作方,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追究名誉权侵权责任,索赔精神损害及合理维权支出。
支持者们觉得,网暴早就超越了理性讨论的边界,夫妻的私事不该演变成对无辜家人的现实迫害。节目剪辑放大了矛盾,却忽略了李行亮夫妇事后积极改变的努力。
而质疑者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认为参与综艺就要承担流量反噬的风险,麦琳借节目转型自媒体获利,李行亮事业受损被视为“代价”。还有人质疑维权动机,认为商演抵制触及经济来源,才让李行亮站出来发声。
从这个事件里,我们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真人秀的伦理困境摆在眼前,节目为了制造冲突,集中剪辑敏感片段,观众却把“18天矛盾”等同于17年婚姻的全貌,完全忽视了情感的复杂性。
李行亮也坦言,因为保密协议没及时辟谣,才让谣言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网暴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黑粉群内“举报教程”“冒充身份指南”被曝光,显示网暴已经成为组织化的黑产,法律追责却面临锁定主谋的难点。
这事儿说到底,李行亮夫妇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网络暴力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我们是不是该从自己做起,少一些恶意的传播,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要记得,屏幕那头,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有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的网络环境更加清朗,让像李行亮这样的人不再被网络暴力所困。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