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亿美元到账提醒”——10月12日晚,百利天恒的财务后台弹出了这样一条足以震动医药圈的消息。这笔来自百时美施贵宝(BMS)的里程碑付款,让这家四川药企在新药iza-bren未上市的情况下,已稳稳攥住10.5亿美元收入,相当于75亿人民币落袋为安 。当多数
“2.5亿美元到账提醒”——10月12日晚,百利天恒的财务后台弹出了这样一条足以震动医药圈的消息。这笔来自百时美施贵宝(BMS)的里程碑付款,让这家四川药企在新药iza-bren未上市的情况下,已稳稳攥住10.5亿美元收入,相当于75亿人民币落袋为安 。当多数创新药企还在靠融资“续命”研发时,百利天恒用一款在研药创下的“现金神话”,正改写中国原研药的国际化叙事。
这场资本盛宴的主角,是一款名为iza-bren的“抗癌利器”——全球首创的EGFR×HER3双抗ADC药物,简单说就是能同时锁定肿瘤细胞上两个“致命靶点”、精准投递毒素的“生物导弹”。2023年底,百利天恒将其全球开发权益与BMS签下84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一举刷新全球ADC领域单药授权总价纪录;2024年3月,8亿美元首付款率先到账,直接让公司经营现金流从2023年的-6.15亿元飙升至40.59亿元。而这次2.5亿美元“红包”的触发密码,是其针对乳腺癌的全球II/III期关键临床试验IZABRIGHT-Breast01达成核心节点,成为国内创新药出海首笔最大规模的里程碑付款 。
能让华尔街巨头连续砸钱的,从来不是概念噱头,而是“含金量爆表”的临床数据。在肺癌治疗领域,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的II期试验交出了“满分答卷”:40名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100%,意味着所有患者的肿瘤病灶都缩小了30%以上,1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率更是高达92.1%——这组数据直接打破了现有治疗方案的疗效纪录。更难得的是,它已斩获中国6项、美国1项突破性疗法认定,覆盖肺癌、鼻咽癌等多个实体瘤,成为中美监管机构共同看好的“潜力股” 。“相当于给肿瘤治疗开了条新赛道,BMS自然愿意为这种突破性潜力买单。”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直言。
这笔“提前变现”的收入,给百利天恒的研发长跑装上了“燃料加速器”。数据显示,公司15个在研项目上半年就砸了9.07亿元,累计投入超33.96亿元,而此次到账的资金加上此前的首付款,不仅能覆盖现有研发开支,更能支撑后续10项III期临床试验推进——目前iza-bren针对肺癌、食管癌等的研究已全面铺开,部分适应证最快2026年就能申报上市 。对患者而言,这种“资本+研发”的联动意味着,救命药可能提前一两年走进医院。
百利天恒的“躺赚”神话,实则是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模式成熟的缩影。过去,国内药企常因缺钱缺渠道,被迫低价出让核心资产;如今随着研发实力升级,“中国原研”已能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高价值环节。像iza-bren这样未上市就斩获超10亿美元收入的案例,正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技术含金量”的直接投票。对比2025年三生制药与辉瑞的60.5亿美元交易,百利天恒的84亿美元单药授权更凸显了“全球首创”资产的稀缺价值 。
当然,这场豪赌仍有悬念。按照协议,后续还有2.5亿美元近期付款及最高71亿美元里程碑待解锁,需跨过注册审批、商业化销售等多重关卡,而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的风险从未消失 。但至少现在,iza-bren的临床试验进展与资本认可已形成正向循环:临床数据越好,资本注入越积极;资金越充足,研发推进越迅速。
从四川实验室里的分子设计,到华尔街巨头的真金白银下注,百利天恒的故事撕开了一个真相:中国创新药早已告别“廉价代工”时代,开始用核心技术赚取全球溢价。当iza-bren的临床试验还在继续,那10.5亿美元的收入凭证上,写满的不仅是一家药企的成功,更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的底气。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未上市先赚钱”的故事上演,但百利天恒用这款双抗ADC证明:所有资本的狂欢,终究都要回归“疗效为王”的本质。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