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评选表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晋人社厅函〔2025〕726号)文件要求,在各县(市、区)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小
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结果的公示
按照《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评选表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晋人社厅函〔2025〕726号)文件要求,在各县(市、区)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小组评审,拟确定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山西晟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忻州市忻府区文化馆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贾粉桃、李满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郝云婧、张远、李斌杰、惠东存、高凤兰、张爱荣、杨美恩、高秀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五个工作日,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17日,如有异议,可向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反映。
受理电话:0350-3028910 0350-3030055。
附件:
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资料
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资料
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10月13日
附件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资料
一、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
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是忻州市负责地方文化艺术研究、创作、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北路梆子的保护单位。北路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其形成和主要活动于山西省北部地区,并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具有高亢激越、酣畅淋漓的独特艺术风格。
1、非遗保护与申报工作的核心力量。
系统整理剧目、唱腔、历史等资料,建立数字化档案库, 为技艺传承奠定基础。召开北路梆子保护与传承座谈会,商讨保护与传承策略及计划。更新传承实践用具,如:乐器、 服装、道具等。
2、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坚实基地
在艺术传承方面,推动"师徒传承"制度化,推进合作办学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北路梆子保护与传承培训班。
3、剧目创作与艺术创新的引领者
剧目创作上既复排经典,也创排《黄河管子声》等新作, 保持艺术活力。
4、推广传播与文化惠民的重要平台
推广方面坚持"送戏下乡",参与高端展演,利用新媒体拓展受众,同时在广场、社区举办多场展演活动。
5、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权威机构
理论研究方面出版多部学术著作,举办研讨会,汇聚全国专家智慧,为剧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山西晟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
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占地20000余平方米,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有员工95人。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省内外具有地方特色的微缩景观工艺品、古建筑模型、教学模型、博物馆展陈品、旅游纪念品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企业。将我国众多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瑰宝,开发成可携带、可拆组的文化创意产品成功的推向市场、步入校园、走进博物馆、走出国门。在山西省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以非遗为纽带,构建4c模式让古建筑活了起来。经过30年的传承与发展,我公司沉淀出“传承传统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古建模型与功能创新相结合、传统直销与现代会展+线上推广相结合”的四个组合。使这一传统非遗技艺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即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使产品既起到了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迎得了市场的青睐,让深藏于宫苑、屹立于山巅的古建筑“活”起来、“走”出去。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本着尊重古建筑原始风貌,遵循古建筑营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备进行了积极的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适应于现代市场需求的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也找到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双向发展的平衡点。
二是使产品与不同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将新鲜创意融入古建模型,让原为古代工匠在修建建筑时的“立体图纸”,融入到办公家居、旅游纪念品、教学模型等载体,先后推出了众多榫卯结构的单体模型、群体沙盘、剖面解析、榫卯拼搭、三维互动等多维度的古建筑文化模型,让各专业院校师生、中小学研学团队等各类受众能在近距离观察、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国古建筑“间不容发”的榫卯抗震智慧与哲学思想。在此同时将众多古建筑元素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转化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家居办公用品、茶具等创新产品,这种“文创化”路径,使深邃的古建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完成了从“文物”到“产品”,从“观赏”到“体验”的关键跨越。实现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真实意义。
三是在保留传统展示厅直销店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类会展和线上推广,拓宽了非遗产品与各类市场的接触机会。先后多次参加“山西文博会”、“北博会”、“深圳文博会”、“广交会”、“上海世博会”、“非遗保护成果展”、“高校展”、“日本大阪世博会”等大型博览会,使非遗技艺通过会展、线上推广等新兴渠道受到了更多人关注和赞叹,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三、忻州市忻府区文化馆
忻府区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总建筑面积900平米。编制5人,实有在职员工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0人,初级职称3人)。
文化馆现设有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非遗6类部室,拥有电脑14台,打印机3台,钢琴一架,音响设备一套。开展免费服务项目有:演出、展览、培训、讲座以及免费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提供场地等服务项目。近年来,文化馆以繁荣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己任,坚持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和全区性大型文艺活动,辅导培训文化骨干,开展文艺创作,认真搞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非遗资源挖掘与整理:牵头完成忻府区非遗资源系统性普查,梳理出各级非遗项目23项,其中协助3项非遗项目成功升级为市级非遗;亲自主持《晋北鼓吹八大套》出版工作,收集150余分钟珍贵演奏音视频,整理曲谱86首,以“文字+曲谱+音像”形式完整呈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音乐体系;编纂《忻府区非遗手册》,收录18项本地非遗项目,涵盖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传承谱系等内容,配图200余张,形成系统化的非遗档案资料。
2.传承队伍培育与建设:针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专题培训,围绕非遗传承技巧、保护规范等内容授课;建立“老艺人带徒”帮扶机制,推动晋北鼓吹、面塑等6项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从“口传心授”向“规范教学”转变。
3.非遗活化与推广:组织非遗展演活动,带领晋北鼓吹、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省内外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非遗进校园”常态化项目,创新“理论授课+技艺实操”模式,邀请非遗艺人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附件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资料
一、贾粉桃
贾粉桃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扮演和塑造过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剧中,她不只是扮演角色,而是将灵魂浸入每一段唱词、每一个身段。从《双官诰》中坚贞善良的王春娥,到《醒醉记》里睿智端庄的长孙皇后,再到《画龙点睛》中命运多舛悲情的林四娘——她在别人的命运里,活出自己的真诚。当这些角色随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走向香港,走向更远的舞台,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北路梆子的腔音,更是一个时代对另一种时代的温柔回响。
她是贾桂林大师的学生,却不止于模仿。她在老师走过的路上,听见了自己的声音。于是,她以理论为灯,以实践为杖,在声腔的河流中摸索前行——科学发声是她的舟,创新思维是她的桨。这些年来她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唱腔创新中的艺术思考》、《新秀的培养与戏曲的繁荣》等七篇学术论文。其中,2006年7月发表于山西日报的《新秀的培养与戏曲的繁荣》一文,深刻阐述了新秀培养的艰难与社会关注的重要性;《唱腔创新中的艺术思考》荣获山西省第六届文艺评论三等奖;《唱腔的创新与声腔的发展》于2010年获评第三届中国戏剧理论评论奖·优秀作品,文中指出“声腔是可变的,是在演员自觉与不自觉的吸纳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此外,《科学的发声及其在戏曲中的运用》结合自身实践,系统阐述了戏曲演员如何科学发声、运用气息及开展日常训练,兼具指导性与实用性,于2017年分别发表于《朔州艺术》与《忻州艺术》。2021年6月完成了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贾粉桃艺术资料汇编》。
她从舞台走向山野,从聚光灯下走到百姓。2014年,响应文化部文化人才“三下乡”号召,她先后赴偏关县文化馆、岢岚县文化局开展为期三年的基层服务。在艰苦环境中,她积极投身当地文化建设,担任第三届《唱响偏关舞台艺术大赛》评委,为选拔青年艺术人才倾注心力。期间,她创作并演唱的北路梆子戏歌《偏头关》在颁奖晚会上反响热烈,获偏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表彰。她还为岢岚县小戏《脱贫路上》担任艺术指导,该作荣获忻州市“梨花杯”二等奖;小品《守望》获一等奖,同样受到岢岚文化局的高度赞扬。在偏关、在岢岚,三年时光,她不是来去匆匆的演员,而是扎进泥土的种籽。她为偏关写歌,为脱贫小戏护航,把北路梆子的声音种进田野与人心。她说:“戏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活在民间。”她走近百姓、走进校园、走上公益舞台,把古老的唱腔,谱成这个时代也听得懂的诗。
二、李满元
李满元同志作为忻府区文化馆馆长,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多年,在非遗保护各环节主动担当、全程投入,取得显著工作成效,具体事迹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工作实绩
1.非遗资源挖掘与整理:牵头完成忻府区非遗资源系统性普查,梳理出各级非遗项目23项,其中协助3项非遗项目成功升级为市级非遗;亲自主持《晋北鼓吹八大套》出版工作,收集150余分钟珍贵演奏音视频,整理曲谱86首,以“文字+曲谱+音像”形式完整呈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音乐体系;编纂《忻府区非遗手册》,收录18项本地非遗项目,涵盖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传承谱系等内容,配图200余张,形成系统化的非遗档案资料。
2.传承队伍培育与建设:针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专题培训,围绕非遗传承技巧、保护规范等内容授课;建立“老艺人带徒”帮扶机制,推动晋北鼓吹、面塑等6项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从“口传心授”向“规范教学”转变。
3.非遗活化与推广:组织非遗展演活动,带领晋北鼓吹、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省内外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非遗进校园”常态化项目,创新“理论授课+技艺实操”模式,邀请非遗艺人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二、社会效益
1.非遗保护意识全面提升:通过《忻府区非遗手册》发放、非遗讲座、校园活动等举措,让群众主动参与非遗保护、学习非遗技艺的意愿显著增强,形成“人人知非遗、人人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2.文化品牌影响力扩大:组织的非遗展演活动多次被《忻州日报》、忻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其中晋北鼓吹展演获省级文旅平台专题推送,忻府区非遗文化知名度从区域内扩展至全省范围。
三、经济效益
1.降低非遗传承成本:《晋北鼓吹八大套》《忻府区非遗手册》出版后,替代传统“一对一”口传心授模式,成为非遗教学的标准化教材,减少传承过程中的重复教学成本,同时为非遗培训班节省教材采购费用。
四、突出事迹
1.抢救性保护晋北鼓吹技艺:针对晋北鼓吹老艺人逐年减少的情况,李满元同志历时8个月完成对高龄老艺人的技艺记录,其中78岁的老艺人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期演奏,其演奏的3首濒危曲谱通过此次抢救性记录得以留存,填补了晋北鼓吹部分曲牌的传承空白。
2.创新“非遗+校园”教学模式: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突破传统讲座形式,设计“剪纸技艺课堂”“鼓吹乐器体验”等实操环节,联合学校开设非遗兴趣班,其中,培养学生传承人。
五、参与程度
在各项非遗保护工作中,李满元同志全程深度参与,发挥核心主导作用:资源普查阶段,亲自带队走访村乡,参与每一次老艺人访谈;《晋北鼓吹八大套》出版期间,牵头制定编纂方案,逐一审定曲谱、文字内容;非遗培训、展演活动中,担任总策划与主讲人,从课程设计、师资协调到活动执行全程把控;在“非遗+文旅”融合项目中,在忻州古城申请成立非遗工坊11家,是忻府区非遗保护工作的“牵头人”与“实践者”。
来源:纵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