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江科学会堂的展柜里,一支透明玻璃瓶盛着的淡黄色注射液格外醒目——这是银诺医药耗时十年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我国首款原研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今已走进上海42家医院,让糖尿病患者用上了“中国造”的高效疗法。10月13日,2025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
张江科学会堂的展柜里,一支透明玻璃瓶盛着的淡黄色注射液格外醒目——这是银诺医药耗时十年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我国首款原研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今已走进上海42家医院,让糖尿病患者用上了“中国造”的高效疗法。10月13日,2025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与产业周同期启幕,这场集结了30款国产1类创新药、45款高端医疗器械的“成果盛宴”,正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期间跑出8.94%年均复合增长率的生动注脚。
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到2024年的9847.02亿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突破5000亿元、全年剑指万亿规模,这串跳跃的数字背后,是创新药械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加速奔跑。在成果展的“明星展品墙”前,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包装盒格外亮眼:作为我国首个国产PD-1抑制剂,它不仅打破进口垄断,更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中国自研生物药,如今已覆盖全球80多个市场 。不远处,复宏汉霖的最新研究海报前围满了参观者——其自研的斯鲁利单抗完成全球首个胃癌围手术期免疫单药替代化疗的突破,即将申报上市。“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款创新药械获批,这样的速度在五年前不敢想。”一位参展的行业专家感慨道。
这场增长奇迹的核心,是上海搭建的“从分子到市场”全链条创新生态。展台上的一份政策手册揭开了关键密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创新药械进入“新优药械”目录后1个月内,医疗机构必须“应配尽配”。这意味着依苏帕格鲁肽α这类新药不用再等半年甚至几年才能进医院,上市即落地的“上海速度”让创新价值快速兑现。在张江药谷展区,更藏着生态集聚的秘密:这里聚集了23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7家全球医药十强,1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为研发“打底”,近200个公共服务平台能降低80%的研发成本,9万全球人才在此扎根。
资本与国际视野的加持,让增长更具韧性。成果展的金融赋能板块中,225亿元规模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格外醒目,这支基金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成为初创企业的“成长加速器”。而国际化成绩单更令人振奋: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License-out交易达38起,金额307亿美元,占全国近半份额;联影医疗的高端影像设备、微创机器人的手术器械已跻身国际市场,中国创新正从“跟跑”转向“领跑” 。在国际合作专区,罗氏、美敦力等跨国巨头的最新落地项目展板前,不少参观者在记录——全球TOP20药企中19家在沪设总部,这里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枢纽”。
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为增长注入源头活水。成果展的“学术高地”板块显示,《细胞》“Best of Cell 2024”榜单12篇论文中3篇出自上海,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的上海成果从2021年24篇跃升至2024年52篇。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展区,4款上市产品占据全国57%的份额,药明巨诺的CAR-T疗法让癌症患者看到希望,这些顶尖研究正悄悄改写人类健康的“生存手册”。
站在成果展的“十五五”展望区,一幅产业蓝图已徐徐展开:浦东、闵行两大集聚区将持续扩容,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新赛道加速布局,全链条生态将更加完善。从展台上的一支注射液、一台手术机器人,到实验室里的一篇顶刊论文、企业的一次海外授权,上海生物医药的每一步跨越,都在诠释8.94%增速背后的创新密码。
当张江的实验室灯光与医院的诊疗灯交相辉映,当国产创新药的标签贴向全球货架,这场奔向万亿的增长故事,早已超越产业本身——它是“上海方案”对生命健康的承诺,更是中国创新在全球舞台的底气彰显。在成果展的出口处,“实干创实绩”的标语格外醒目,或许这就是上海生物医药持续领跑的最好答案。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