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1日,北京几家航司的总部大楼还亮着灯。国航、东航、南航等联合提交的回复刚发往美国交通部,距离美方给出的48小时时限只剩不到3小时。
Ai主播讲新闻
美拟禁中国航司经俄领空往返美国,中方航司联名回应,多方立场激烈碰撞。
2025年10月11日,北京几家航司的总部大楼还亮着灯。国航、东航、南航等联合提交的回复刚发往美国交通部,距离美方给出的48小时时限只剩不到3小时。
回复里的态度很明确:飞越俄领空完全符合《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美方无权单方面设限。这话不是空泛的表态,背后是航线数据和运营逻辑的支撑。
事情的根子得从2022年说起。当年3月,美国率先对俄罗斯关闭领空,俄方随即反制,禁止美航司进入俄空域 。中国没参与这场制裁,航司自然保留了飞越俄领空的权利。
这就造成了如今的差异。航空数据分析机构测算,中美东海岸航线若绕飞俄领空,要多花1.5至2小时,燃料成本上升10%至20%左右。北京到纽约的航班最明显,中方航司13小时直达,美航司得绕太平洋飞15小时以上。
美国航司早就受不了了。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去年4月就致信政府,称这种“不公平”让美航司每年损失20亿美元市场份额。今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终于抛出禁令提案,理由是“弥合竞争差距”。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总裁林特尔的抱怨更直接,她接受荷兰WNL电视台采访时说,中国航司能省2到4小时,成本差异直接反映在票价上。汉莎航空也跟着游说欧盟,要求限制中国航司。
但这种“不公平”的说法站不住脚。中国航司能飞俄领空,是因为没参与制裁,并非享受特殊待遇。印度航空CEO威尔逊的话很实在:“如果风就是这样吹的,这样最经济划算”,他直言强迫第三方选边站的先例很危险 。
更关键的是,美方禁令本身存在逻辑漏洞。澎湃新闻报道显示,中方新增的中美航班大多飞美西航线,根本不经过俄领空。所谓“竞争优势”,更多是美航司为掩盖自身经营问题找的借口。
中国航司的回复里还提到一个细节:俄方对飞越领空有明确收费标准,中国航司每年要支付数百万美元过路费,并非“无偿获利” 。这些成本早被计入运营核算,不存在所谓“不当优势”。
10月10日的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点透了本质。他告诉路透社记者,美方该反思自身政策的影响,而不是无理打压别国,让全球消费者埋单 。
这话不是虚言。若禁令生效,中方航司被迫绕飞,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乘客。美媒自己也算了笔账,北京到纽约的机票可能涨价近千美元,这对本就复苏乏力的跨境旅游是不小打击。
我认为,美方此举更像政治操弄而非市场行为。正值中美经贸谈判关键期,航空政策成了美方的谈判筹码,试图逼迫中方在其他议题上让步。这种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只会破坏行业规则。
欧洲航司的处境其实能说明问题。波兰航空因绕飞成本高,已暂停华沙至北京航线,飞得越多亏得越多 。但他们没找自身原因,反而跟风指责中国航司,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截至10月13日,美国交通部还没公布最终决定。中国航司的回复已摆上台面,国际民航界的反对声也在发酵。
这场围绕领空的博弈,本质是规则与霸权的对抗。
来源:红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