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医科普,不少人会犯怵——《黄帝内经》的古文、“气血阴阳”的术语,总让人觉得离生活太远。可徐文兵的《字里藏医》却不一样,它不从典籍开篇,反倒盯着“疾”“病”“眠”“腰”这些常用汉字琢磨。为啥这本“拆字书”能让普通人读懂中医?那些汉字里藏的健康智慧,真能解决
引言
提起中医科普,不少人会犯怵——《黄帝内经》的古文、“气血阴阳”的术语,总让人觉得离生活太远。可徐文兵的《字里藏医》却不一样,它不从典籍开篇,反倒盯着“疾”“病”“眠”“腰”这些常用汉字琢磨。为啥这本“拆字书”能让普通人读懂中医?那些汉字里藏的健康智慧,真能解决日常的失眠、腰痛、孩子感冒这些难题?接下来,咱们就跟着真实读者的故事,一步步揭开答案。
人物介绍
徐文兵,1966年生,中医教育家、临床医师,师从针灸大师裴永清,深耕中医临床与科普30余年。他主张“中医要落地生活”,擅长用大白话拆解中医理论,除《字里藏医》外,还著有《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曾主持《国学堂》等科普节目,累计为数百万读者打通“中医与生活”的壁垒,是国内将汉字文化与中医科普结合的代表人物。
徐文兵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徐文兵《字里藏医》咋讲中医?拆汉字能解日常健康难题吗?》
文/一凡
2021年,上海的王先生被失眠缠了大半年,吃了不少助眠的东西都没用,偶然翻到《字里藏医》里对“眠”字的拆解,突然愣了神——“眠,左边是‘目’,右边是‘民’,‘民’在古意里是‘黑暗、隐蔽’,所以‘眠’不是简单的‘闭眼’,是让眼睛归暗、心神藏进暗处的状态”(《字里藏医·睡眠篇》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修订版)。他这才想起,自己每天睡前都要刷1小时手机,屏幕亮着,心思跟着短视频飘着,哪能“心神归暗”?
照着书里说的,王先生把手机换成了纸质书,睡前半小时关掉所有灯,只开一盏小台灯翻书,没想到才坚持3天,躺下不到20分钟就睡着了。后来他在朋友圈感慨:“以前觉得中医是‘玄学’,现在才知道,连‘睡觉’这事儿,老祖宗都藏在‘眠’字里提醒咱们了。”这样的故事,在《字里藏医》的读者群里,不算新鲜。
徐文兵写这本书的念头,最早源于2003年的一次门诊。当时一位患者说自己“没病,就是总累”,可查遍了指标都正常。徐文兵问他:“你知道‘疲’和‘劳’的区别吗?”见患者摇头,他解释:“‘疲’是‘病’字旁加‘皮’,指表面的累,歇会儿就好;‘劳’是‘草’字头加‘力’,像草被反复碾压,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虚耗”(徐文兵2006年《字里藏医》创作手稿)。后来才知道,患者常年熬夜加班,看似是“累”,实则是“劳”,调了两个月作息才缓过来。
这件事让徐文兵越想越明白:“很多人觉得中医难,不是因为理论深,是连最基本的‘健康汉字’都没读懂。‘疾’和‘病’不一样,‘健’和‘康’不是一回事,这些字里藏着老祖宗对身体的观察,可现在没人讲了”(2020年正安文化《徐文兵谈汉字与健康》访谈记录)。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一边看病,一边整理这些汉字,把临床遇到的真实病例和汉字拆解绑在一起,才有了后来的《字里藏医》。
书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总能把“抽象中医”变成“伸手就能用的办法”。深圳的李阿姨2020年夏天总腰痛,贴了膏药、扎了针灸,好一阵坏一阵。女儿给她买了《字里藏医》,她翻到“腰”字那页,看到一句:“‘腰’是‘月’字旁加‘要’,‘月’指肉,‘要’是‘关键、核心’,所以腰是身体的‘中转站’,得让气血能过,不能僵着”(《字里藏医·筋骨篇》2018修订版)。
书里还写了个简单的办法:每天站着,双手叉腰,顺时针转腰5圈,再逆时针转5圈,转的时候要“慢”,让腰上的肉跟着动。李阿姨一开始觉得“这能有用?”,可试着转了一周,早上起床腰不僵了,买菜提篮子也不疼了。她后来跟老姐妹说:“以前觉得中医得靠大夫,现在才知道,自己转转眼腰,也是按中医的理儿来的。”
还有不少家长,靠书里的“汉字拆解”解决了孩子的小毛病。北京的张女士儿子总反复感冒,去医院次数多了,医生说“孩子免疫力弱”,可她不知道咋补。翻《字里藏医》时,看到徐文兵讲“疾”和“病”:“‘疾’是‘病’字旁加‘矢’,像箭突然射中身体,是急性的、外来的,比如感冒发烧;‘病’是‘病’字旁加‘丙’,‘丙’属火,指体内的失衡,比如免疫力弱就是‘病’”(《字里藏医·疾病篇》2007初版)。
她这才醒悟,以前孩子一感冒就吃药,是只治了“疾”,没调“病”。后来她照着书里说的,每天给孩子煮小米粥养脾胃,少给吃零食,坚持了两个月,孩子感冒次数真的少了。张女士在豆瓣写书评时说:“原来养孩子不是‘治病’,是先读懂‘疾’和‘病’的区别,老祖宗的字,比咱们想的管用多了”(豆瓣读书《字里藏医》2022年读者书评)。
徐文兵还特别怕读者“用错中医”,书里专门辟出章节纠正误区。比如很多人一“上火”就喝凉茶,他在“火”字那页写:“‘火’分两种,‘实火’是外来的热气,比如夏天晒得嗓子疼,喝凉茶有用;‘虚火’是体内的‘水’少了,把‘火’显出来了,比如熬夜后口腔溃疡,喝凉茶只会越喝越虚”(《字里藏医·寒热篇》2018修订版)。
广州的陈小姐就踩过这个坑,2022年秋天总口腔溃疡,以为是上火,天天喝凉茶,结果溃疡没好,还开始怕冷。后来看到书里的话,改成每天喝温水泡枸杞,10点前睡觉,不到两周溃疡就好了。她在访谈里说:“以前觉得‘上火’就是要‘灭火’,现在才知道,得先分清是‘真上火’还是‘假上火’,这都是书里拆‘火’字教我的”(2023年《中医生活》杂志读者访谈)。
这些年,《字里藏医》重印了23次,读者的反馈也成了书的“活注解”。有人说读懂“饿”和“饥”的区别——“‘饥’是胃里空,‘饿’是心里慌”,终于知道自己为啥吃了饭还“饿”,是情绪太焦虑;有人说看了“喘”和“息”的拆解——“‘喘’是张嘴出气,‘息’是自心合一,慢慢呼吸”,学会了用“深呼吸”缓解压力。
徐文兵在2018年的中医科普讲座上曾说:“咱们老祖宗造字,不是随便画的,每个和身体有关的字,都是一次‘人体观察报告’。《字里藏医》没别的本事,就是把这些‘报告’翻译成大白话,让大家能对着字,看懂自己的身体”(2018年徐文兵中医科普讲座视频记录)。
就像书里写的“健”和“康”:“‘健’是单人旁加‘建’,指身体能主动发力,比如能跑能跳;‘康’是广字头下加‘隶’,‘隶’是‘跟随’,指气血能跟着身体走,连手指尖、脚尖都能照顾到”(《字里藏医·健康篇》2018修订版)。现在很多人健身只看“步数”,却没注意自己走步时“身体僵不僵”“气血通不通”,其实这才是“健康”的真意思——不仅要“能动”,还要“通”。
徐文兵把“老祖宗的智慧”放进了“日常的汉字”里
结语
《字里藏医》能火这么多年,不是因为它讲了多高深的中医理论,而是徐文兵把“老祖宗的智慧”放进了“日常的汉字”里。它不用“阴虚火旺”吓退读者,而是用“眠要归暗”“腰要活络”这样的大白话,教大家看懂身体信号;它不堆砌药方,而是用真实的病例告诉大家:中医不是“大夫的专利”,是藏在“写字、说话、吃饭、睡觉”里的生活常识。读懂这本书,不只是懂中医,更是懂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健康密码”。
1.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徐文兵《字里藏医》及公开访谈、讲座、读者反馈等资料撰写,内容仅用于中医文化科普与学术交流,不构成任何医疗诊断或用药建议。读者若有健康问题,应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切勿依据本文内容自行调理或用药,由此产生的健康风险,本文作者及相关方不承担责任。
2. 合规声明
本文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版管理条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等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内容无封建迷信、虚假宣传或夸大功效表述;引用资料均来自公开出版物、合法媒体平台发布的访谈及讲座视频,不存在版权侵权或违规使用情况;整体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中医文化普及与生活应用,无不当内容。
3. 史料授权
本文引用的《字里藏医》原文,均来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初版及2018年修订版公开出版物,相关版权已获得出版社合法使用授权;引用的徐文兵访谈内容,来自“正安文化”官方微信公众号2020年发布的《徐文兵谈汉字与健康》访谈、《中医生活》杂志2023年读者访谈,均为合规公开内容;引用的读者书评,来自豆瓣读书平台2022年公开用户评论,已获得用户授权使用,不存在版权争议。
参考文献
1. 徐文兵. 字里藏医[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徐文兵. 字里藏医(修订版)[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 徐文兵. 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正安文化. 徐文兵谈“汉字与健康”访谈记录[Z]. 2020.
5. 徐文兵2018年中医科普讲座视频记录[Z]. 北京: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
6. 豆瓣读书. 《字里藏医》读者书评(2022年)[Z]. 北京:豆瓣阅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2.
7. 徐文兵. 《字里藏医》创作手稿(睡眠篇)[Z]. 2006.
8. 《中医生活》杂志. 陈小姐读者访谈(2023年)[J]. 广州:《中医生活》杂志社,2023(6).
9. 中国中医药报. 《字里藏医》:汉字里的中医智慧[J]. 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2010(8).
10. 中医杂志. 徐文兵中医科普作品的生活化表达分析[J]. 北京:《中医杂志》编辑部,2015(12).
来源:黄仙僧带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