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肥BEST装置底座刚落位,股票先封了涨停!”10月13日,合锻智能的4连板让A股投资者直呼魔幻——这家刚交付BEST装置真空室核心部件的企业,近10天收获6个涨停,股价从年初的7元飙至26.16元,年内涨幅翻了3倍多 。这并非孤例,Wind数据显示,核聚变
“合肥BEST装置底座刚落位,股票先封了涨停!”10月13日,合锻智能的4连板让A股投资者直呼魔幻——这家刚交付BEST装置真空室核心部件的企业,近10天收获6个涨停,股价从年初的7元飙至26.16元,年内涨幅翻了3倍多 。这并非孤例,Wind数据显示,核聚变指数(8841917.WI)年初至今已涨66.14%,41只成分股里39只飘红,11家企业股价实现翻倍,“终极能源”的想象正在K线图上剧烈燃烧。
这场行情的火种,是实验室里不断传来的技术突破。1月,“东方超环”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的稳态运行纪录;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与电子“双亿度”突破;国庆期间,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精准落位,标志着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发电演示平台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随即启动招标。这些突破不再是遥远的科学新闻,而是转化成了企业手中的真金白银订单:中洲特材独家中标BEST真空室支撑部件,1.8亿元订单占其核电收入四成,耐高温材料更是突破2000℃大关;永鼎股份子公司推出的千米级超导带材,直接锁定ITER项目41亿元长期订单 。
政策与资本的加持,让这把火越烧越旺。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通过,首次将受控热核聚变纳入法律保护与鼓励范畴,四川、浙江等地立刻跟进将其列为重点培育产业。资本端更是热情高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吸引中国石油、中国核电等巨头参股,增资额超100亿元;全球聚变行业投资额5年从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70%企业预期2035年前实现并网供电 。这种“技术有突破、政策给支持、资本肯买单”的三重共振,让投资者对核聚变的期待从“科幻概念”转向“产业机遇”。
资本市场的热捧,精准锚定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超导材料作为聚变装置成本占比28%的“重头戏”,成了资金追逐的焦点:西部超导作为ITER项目中国唯一低温超导线材供应商,订单量已达60吨;联创光电的百米级高温超导缆线临界电流密度达国际领先水平,深度绑定“星火一号”200亿级示范项目。真空室与偏滤器等核心部件领域同样火爆:合锻智能攻克“卡脖子”工艺,实现聚变堆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国光电气凭借超60%的市占率,坐稳国内偏滤器霸主地位,聚变业务收入占 比已突破24% 。这些手握核心技术与明确订单的企业,成了板块中的“硬通货”。
但狂热之下,理性的冷光从未熄灭。合锻智能上半年9.8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8.23%,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1.39%,暴露出“订单增但盈利弱”的行业现状。更关键的是,商业化仍需跨越“死亡之谷”:目前所有装置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能量平衡、氚自持等核心难题尚未攻克,国际能源署预测的2030年近5000亿美元市场规模,距离真正落地还有漫长距离。正如合锻智能相关人士所言,现在的进展只是“有限突破”,要达到风电般成熟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 。
即便如此,这场行情的意义早已超越短期涨跌。它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终极能源”赛道的提前投票——1升海水提取的氘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料可支撑人类数亿年使用,这种清洁且潜力无限的能源,正是应对全球能源短缺与“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而A股的火热反应,又会反过来加速技术转化:科研院所的突破通过企业快速量产,政策的支持在资本加持下落地为项目,形成“技术突破—订单落地—股价上涨—更多投入”的正向循环。
如今,合肥BEST装置的建设仍在推进,2027年的发电演示已进入倒计时;上海、成都的产业集群里,上百家企业正在攻克从材料到设备的各类难题。虽然“人造太阳”真正照亮千家万户还需等待,但资本市场的热情已经证明:当技术的曙光出现,资本总会抢先一步铺就前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盛宴既要看到翻倍股背后的产业逻辑,更要分清“真核心”与“蹭热点”的区别——毕竟,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能兑现业绩的企业。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