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边境村,镇守4000米瓦罕走廊入口,村中小卖部日营业额达百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2:02 1

摘要:有个村子,116户人家,419口人,全在这里守着,他们叫这里"瓦罕走廊第一村"。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中国和阿富汗的边境线,只有92.45公里,这是所有邻国中最短的。

但就是这条边境线,卡在海拔4000米的瓦罕走廊入口。

有个村子,116户人家,419口人,全在这里守着,他们叫这里"瓦罕走廊第一村"。

——《壹》——

站在海拔480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你会明白什么叫绝境,往西望,阿富汗那边是无人区,怪石林立,毫无生气,往东看,是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县。

中间隔着的,就是2号界碑。

1964年立的,一面刻着中国国徽,另一面是阿拉伯文和当时阿富汗王国的徽章,这里一年只有三个月不封山,6月、7月、8月。其他时间,大雪封路。

气温骤降,空气稀薄到走几步就喘不上气。

当地人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这不是文学修辞,是真的看不见,阿特加依里村就在这条走廊的入口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是巴基斯坦。西面是阿富汗。

三个国家,围着一个村,村民开玩笑:"雄鸡一鸣传四境。"但这玩笑背后,是真实的地理困境,距离县城75公里,开车要两个多小时。

山路崎岖,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

雨季还有山洪,冬天?别想了,出不去,这种地方,为什么要有人住?公元627年,唐朝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要去天竺取经。

他选择的路线,就经过瓦罕走廊。

后来他写了本书,叫《大唐西域记》,书里描述这条路:险峻、寒冷、荒凉,但他还是走了,因为这是唯一的路,往北,是帕米尔高原。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更走不了。

往南,是兴都库什山脉,山峰耸立,无法翻越,只有中间这条狭长的谷地,勉强能通行,最窄的地方,不到1公里宽。

更早的时候,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也走过这里。

他在《佛国记》里写:"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人骨标路,这四个字,够直白了。

到了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通过瓦罕走廊。

灭掉小勃律国,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南线,那时候的瓦罕走廊,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商队、僧侣、使节,络绎不绝,但繁华只属于古代。

——《贰》——

19世纪末,沙俄向中亚扩张,英国在阿富汗建立势力范围,两个帝国,在帕米尔高原针锋相对,谁也不想让步,但谁也不想直接开战。

于是,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了个协议。

《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内容很简单:在兴都库什山北麓和帕米尔南缘之间,划出一条狭长地带,作为"隔离带",这条隔离带,就是瓦罕走廊。

中国和阿富汗?没人问他们意见。

直到1963年11月,中阿两国才签订《边界条约》,正式确定边界线,第二年,1964年,2号界碑竖起来,从法律上讲,瓦罕走廊东端,归中国管。

但法律是一回事,实际守护,是另一回事。

阿特加依里村,全村都是柯尔克孜族,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多少代?没人说得清,只知道,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放牧、戍边,以前是义务戍边。

没工资,没补贴, 靠放羊过日子,羊死了,就挨饿。

村里有个人,叫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他是边防军人,后来成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阿米尔的原型,退伍后,他继续在边境巡逻。

没人要求他这么做, 但他坚持了四十多年。

临终前,他在瓦罕走廊尽头的一块石头上,刻下几行字:"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

旁边刻了颗五角星,他的儿子龙吉克·卡德尔,继承了这个使命。

现在,龙吉克60多岁了,他带着新婚的侄子夫妇,骑马走一整天,去看那块家训石,他对年轻人说:"接力棒传到你们手里了。"

这不是电影台词,是真实发生的事。

2018年底,阿特加依里村脱贫了,怎么脱的?靠护边员,村里有个人,叫巴依克·玉努斯。 一家五口,靠放牧维持生活,羊少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

后来他成了护边员,有了固定工资。

妻子拿着政府贴息贷款,在县城开了个商店,去年全家收入:12万元,全村116户,419人, 有劳动能力的,当护边员、护林员,或者搞养殖。

没劳动能力的,低保兜底,人均年收入:1万元。

这个数字,在内地看来不算高,但在海拔4000米的边境村,这是真金白银。

——《叁》——

惠民超市和幼儿园

2018年6月,村里建起了超市,超市不大,但东西齐全,油盐酱醋、日用品、零食饮料,牧民不用再骑马两个小时去县城买东西了。

超市老板是村民,拿着政府贴息贷款开的,生意怎么样?

每天都有人来,买包盐,买瓶水,买袋方便面,营业额不高,但稳定, 对于一个只有419人的村子来说,能维持一家超市运转,已经不容易了。

还有幼儿园,2017年扩建,2018年投入使用。

满足护边员的孩子就近入学,以前,孩子要送到县城上学,父母要么陪读,要么让孩子住校,现在不用了,村里还建了卫生室,有诊断室和药品储藏室。

村医能处理常见病, 重病?还是得去县城。

但至少,头疼脑热不用再扛着了,动力电通了,硬化路修好了,通讯网络覆盖了,这些基础设施,改变的不只是生活质量,还有人心。

界碑的另一边,是阿富汗。

2023年1月,阿富汗临时政府宣布,经过五个月建设,经瓦罕走廊通往中阿边境的小帕米尔公路建成,这是阿富汗那边的第一条像样的公路。

瓦罕走廊在阿富汗境内长约300公里,住着大约1.2万人。

主要是塔吉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信仰伊斯兰教,以游牧为生,他们的生活条件,比中国这边差得多,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的戈壁和荒漠。

极少量耕地,基本靠天吃饭。

医疗、教育、交通,都极度匮乏,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贫瘠的地区,但这条走廊,对阿富汗很重要,因为这是阿富汗唯一和中国接壤的地方。

也是阿富汗通往中国的唯一陆路通道。

公路修好后,阿富汗政府说:"这是该走廊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振兴的重要一步。"旅游业?在海拔4000米的荒漠高原?

但这是他们的希望。

来源:渊林史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