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伏车棚,如今成了芮城庄上村村民扎堆社交的空间,技术变革与人文关怀也可以相得益彰。”9月20日,环保侠客赵亮在朋友圈分享了几张运城市芮城县庄上村的低碳场景照片。作为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庄上村至今已迎来赵亮的10余次到访。此前一日,他刚刚带领西安一家企业的30
“光伏车棚,如今成了芮城庄上村村民扎堆社交的空间,技术变革与人文关怀也可以相得益彰。”9月20日,环保侠客赵亮在朋友圈分享了几张运城市芮城县庄上村的低碳场景照片。作为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庄上村至今已迎来赵亮的10余次到访。此前一日,他刚刚带领西安一家企业的30余名员工到此“团建”,并首次在村子里的“零碳食堂”用餐。
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空气侠”的创始人,赵亮的名字在国内的环保公益领域独特而响亮。从最初单枪匹马关注工厂烟囱,与污染企业斗智斗勇,到如今带领团队深入乡村探索能源变革,10余年来,这位“80后”的陕西关中汉子早已与山西结下深厚缘分,山西亦成为“空气侠”最早实现调研全覆盖的一个省份。从守护一片蓝到照亮一条路,他的蜕变历程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成长之路,更折射出中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从萌芽、碰撞到走向成熟的历程。
“约会”环保局:从对立到对话
2014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雾霾更是成为华北地区的“心肺之患”。这一年,大学学习环境监测专业的赵亮集结一群同样关心空气质量的“80后”“90后”,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大气污染监督组织“好空气保卫侠”(后更名为“空气侠”)。不同于当时普遍在网络上讨论空气质量的“大V”,赵亮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走向现场。
一个鼻子、一双眼睛、一部手机安装上实时监测空气污染的软件……这是最初关注大气污染时,赵亮的全部装备,他笑称自己是行走的“人肉探测器”。彼时,很多声音将雾霾的“罪魁祸首”指向华北地区的燃煤工业,这也成为“空气侠”当时聚焦的重点,与山西临汾的结缘也正是源于此。
第一次到临汾,这座以煤炭工业闻名的城市,赵亮目睹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当地不少人既依赖工厂维生,又苦于污染带来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现实让赵亮意识到,环境保护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当时,他和他的团队在一家大型焦化企业厂区外观察了近两个小时,并拍摄到了一些无组织排放有色烟尘的画面,但由于缺乏更专业的检测设备,无法证实污染成为亘在眼前的难题。这促使赵亮寻求更官方的通道。他创新性地提出了“约会环保局”的工作方法——主动打电话给地方环保部门,请求坐下来聊一聊。“我们自己其实也无法确认关注的点和方法对不对,还是需要和政府建立信息沟通。”赵亮坦言。
首次“约会”的对象是临汾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赵亮带着一份图文并茂的“观察报告”前往。不久后,“空气侠”便收到了来自于临汾的红头文件答复——这也是空气侠成立以来收到的第一份官方正式回复。“这不仅仅是一纸公文,更是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环境监督的认可。”赵亮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尽管当时对部分答复内容存有一定异议,但他并没有选择对抗,而是深入思考监管的复杂性,这种理解,也标志着他从单纯的“曝光者”向寻求解决路径的“沟通者”转变。
此次“约会”意义非凡,它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发现问题、递交材料,政府部门调查回应、给予反馈。赵亮会将环保部门的答复公开在博客上,既展示了行动的进展,也让公众看到环保部门的态度,避免了舆情的恶性发酵。这为后来在临汾乃至全国更多城市建立“绿色通道”奠定了信任的基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从此有了一条从对立走向对话的可行路径。
关注零碳村:从监督者到共建者
如果说早期的赵亮是盯着工厂烟囱的“监督员”,近年来,他的目光则更多地投向了山西转型中的广袤乡村,投向了那些在能源变革中受益的普通人。这一转向,是策略的升级,更是视角的深化——从关注烟囱到关注人,从关注冰冷的数据到感知温暖的民生。
各类环保事件的发生,也最终推动了临汾当地铁腕治污的转型,临汾市环保局曾邀请“空气侠”作为“第三方力量”持续监督临汾大气治理工作,开展“回头看”后续监督。对赵亮而言,更深远的价值则是“把人带动起来了”。在“空气侠”的影响下,临汾当地出现了一批环保爱好者,并逐渐孵化出了临汾首家关注环保的社会组织“临汾市尧都区自然与人文协会”。“从长远来说,这可能才是最有价值的。”赵亮感慨,“公众从意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甚至不断专业化。”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路,引领他将视线从工业区的烟囱转向乡村的屋顶。近年,赵亮和他的团队持续关注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村能源革命,特别是“零碳村”的建设。他的调研从早期的“问题摸排”升级为“案例寻访”,从“监督性行动”转向“解决方案倡导”,他也开始更加关注普通村民在能源变革中的经历。
运城市芮城县的庄上村,则成为他口中“非常具有标杆意义”的样本。这是一个绝大多数村民利用屋顶光伏实现清洁能源自给的村庄。在这里,赵亮的调研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记录,而是与村民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每一次走进庄上村,他都能发现村子里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惊喜——“零碳食堂”内,当地村民用光伏发的绿电做饭、照明,甚至采暖;光伏车棚下,如今已经成了老人们聊天打牌的社交新空间;村子里,昔日的“黑尾巴”农机具也被电动设备取代。在他看来,“这些场景非常有温度,是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赵亮喜欢将这样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在他和团队拍摄的短片里,讲述者不再是专家或官员,而是村民自己,他们用朴素的方言和原生态的方式,分享着能源变革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庄上村的故事,登上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舞台,2023年12月,阿联酋迪拜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庄上村应用的“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荣获“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成为全球28个标杆项目之一。在赵亮看来,这以案例的成功不在于技术的不可复制,而在于其背后的共性价值:它巧妙地将国家政策、企业技术、村民需求与在地历史文化(如渡口、道教、窑洞和黄河等)相结合。
“未来,类似的村落在山西可能会越来越多,每个零碳村一定可以长成村民们自己喜欢的模样,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赵亮坦言。
绿色引路人:从“任性”到“韧性”
回望作为“环保卫士”的10余年征程,赵亮用两个词概括“空气侠”与自己的变化:从“任性”到“韧性”。
他笑着解释,最初的“任性”,是满腔热血,是单枪匹马的“游侠”状态。从2014年到2018年,空气侠的足迹遍布全国130多个城市,采用的是“游击战术”,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范围虽广,但深度不足,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冲劲。如今的“韧性”,对他而言,则意味着更持久的耐心、更系统的策略和更强大的复原力。这种转变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国家环保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12369微信举报平台等工具带来的便利,以及政府层面一些环保项目提供的制度性保障。
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能源基金会、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汾渭平原四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包括赵亮在内的多名“空气侠”获聘成为山西省大气公众监督员。赵亮说,这不仅是对过去多年工作的认可,更意味着国家层面对公众参与的重视已从政策宣导深入到保障机制建设。在官方配备的工具包里,甚至包含了“空气侠”成员们编撰的《大气污染观察图鉴》——他们的实践经验被转化为可推广的方法论,这为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在这一项目结束时,共有3名监督员获评“山西省优秀大气污染防治公众监督员”,赵亮便是其中之一,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很荣幸获评为优秀大气公众监督员。是认可,更是鞭策……期待在多方协同之下,汾渭平原的蓝天不断增加!美丽山西常伴左右!”
如今,赵亮和他的团队早已不再满足于做问题的“发现者”与“监督者”,而是努力成为“参与者”乃至“解决方案的贡献者”。他们的工作场景从城市的工业区拓展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关注的议题从空气污染治理延伸到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乡村振兴的交叉领域。“空气侠”也正在扩展为一个更开放的协作网络。“长期和我们有互动联系的志愿者,我认为他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员。”赵亮说,这包括了曾经的调研对象、受影响市民、甚至是一面之缘的出租车司机。这种能量的“裂变”,让环保的理念像种子一样,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某些时刻生根发芽。
如今,每一次到临汾,赵亮依然会习惯性地走到市区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并拍下那里的天,对他而言,这已经是一个深烙于他内心的符号记忆,“尽管鼓楼上空的天越来越蓝,尽管我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发蓝天的照片证明什么,但我知道,他乡也是我乡,我们一直都是呼吸的命运共同体。”每次乘坐高铁穿越三晋大地,赵亮依然会习惯性地选择靠窗的位置,观察窗外的变化,只要发现问题,他依然会通过12369平台进行举报——这个“职业病”印刻着他10多年来的坚持。但不同的是,他的心境已从当年的焦虑与愤怒,变得更为从容与坚定。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珍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