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深度渗透,人机协同已成为推动创作模式革新的核心趋势。本研究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等方法,系统探究人机协同在文本创作与短视频创作两大领域的应用路径与实践效果。在文本创作维度,以深圳谭粟丰《西米的诗词王国历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深度渗透,人机协同已成为推动创作模式革新的核心趋势。本研究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等方法,系统探究人机协同在文本创作与短视频创作两大领域的应用路径与实践效果。在文本创作维度,以深圳谭粟丰《西米的诗词王国历险记》、南京《青春》期刊 AI 诗歌征稿等案例为研究对象,发现 AI 工具可通过创意激发、人机优势互补(人类情感表达与 AI 数据处理能力结合)及认知融合(理解 AI 生成原理)三大路径提升创作质量;在短视频创作维度,基于美妆、三农领域创作者的实践数据,揭示人机协同在脚本生成、素材筛选、批量剪辑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指出创意同质化、技术与创意脱节、用户体验不稳定等核心问题,并提出创新内容生成机制、加强跨角色协作、优化技术适配性等解决策略。研究表明,人机协同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内容创作的效率与创新性,但需构建“人类主导 — 技术辅助”的协同范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 AI 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强化独特创意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为内容创作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人机协同;内容创作;青少年教育;AI 文本生成;短视频制作;自然语言处理
1 引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的背景下,内容创作领域正经历从“人工主导” 向“人机协同”的范式转型。根据闫桥与陈昌凤(2025)的研究,人机协同不仅重构了内容生产的流程,更重塑了创作者与技术工具的互动关系[1]。青少年作为数字原生代群体,其认知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高度依赖对前沿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 探索人机协同在内容创作中的实践路径,既能帮助青少年适应数字化创作环境,又能通过“技术辅助 —创意主导”的模式,强化其批判性思维与原创能力 [2]。
当前,人机协同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已覆盖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元领域,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以“文本创作创新表达” 与“短视频垂直领域实践” 为双主线,结合具体案例与实证数据,分析AI工具在内容生成、创意优化、效率提升中的作用机制,识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为青少年人机协同创作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推动内容创作向“高质量、个性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2 AI 应用赋能文本创作的创新性表达
2.1 研究背景
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使AI工具从“简单文本生成” 向 “创意辅助伙伴” 转变。现代 LLM 已具备一定的语境理解与风格模仿能力,可在故事框架构建、诗歌韵律优化等场景中为创作者提供支持 。青少年处于语言能力与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其文本创作常面临“素材匮乏”“思路局限 ”等问题——AI 工具的引入,既能快速补充创意素材,又能通过互动式生成,引导青少年深化对创作主题的思考 [2]。
然而,AI文本生成也存在 “内容同质化”“情感表达薄弱 ”等局限。AI生成内容的质量高度依赖输入指令的精准度,且易出现“幻觉现象 ”(生成虚假或逻辑矛盾的内容)。因此,探索“人类创意引导 + AI技术辅助 ”的融合模式,成为提升青少年文本创作创新性的核心议题。
2.2 案例研究
选取3个典型青少年AI文本创作案例,通过深度访谈、创作过程追踪等方式,分析AI工具在创意生成、内容优化中的具体作用:
谭粟丰诗词创作案例:深圳实验集团小学部二年级学生谭粟丰(小名 “西米”),通过与 AI工具的灵感对话,创作《西米的诗词王国历险记》。该书以40首古诗词为核心,构建 40 个奇幻冒险故事 ——AI根据谭粟丰输入的诗词关键词(如“李白”“ 银河”“王维”“ 月光 ”),生成场景描述与情节建议,谭粟丰则结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筛选并优化内容,最终形成“诗词解读 + 故事创作 ”的独特形式 [2]。
深圳千林山小学智能体应用案例:千林山小学开发的“爱阅故事大王”智能体,是深圳首个针对中小学阅读与写作的模块化AI工具。该智能体包含“好书童”“好角色”“好故事”“好剧本”四大模块,可在故事创作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匹配(如根据“校园冒险 ” 主题推荐相关素材)、结构建议(如三段式故事框架)与语言润色服务。研究通过追踪四年级学生使用该智能体的创作过程,分析AI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效果 [2]。
2.3 研究发现
2.3.1 AI 助力创意激发:突破思维定式,拓展素材边界
AI 工具的 “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可在短时间内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创意方向,打破传统创作中的“思路枯竭”困境。在故事写作场景中,某在线写作平台的实践显示:当青少年输入“校园奇幻冒险”主题时,AI可在10秒内生成“角色身份揭秘”“场景转化”等故事分支,并自动匹配插画素材,帮助青少年快速打开创作思路。
2.3.2 人机优势互补:情感与技术的协同融合
人类创作者在情感表达、审美判断与复杂语义理解上的天然优势,与AI在基础文本生成、数据整合上的效率优势,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关系。在诗歌创作中,这一互补性尤为明显:AI可快速生成符合韵律的诗句框架(如五言、七言格式),但缺乏对情感细节的深度刻画;而青少年通过融入个人体验(如生活观察、情感记忆),可赋予诗歌独特的人文温度。
2.3.3 融合路径探索:理解技术原理,明确协同边界
高质量的人机协同,需以青少年对AI生成原理的理解为前提。刘晓中教授(2025)指出,这种 “理解—应用—创新”的路径,本质是“人脑与电脑的有机融合”——青少年需在掌握 AI 技术逻辑的基础上,明确 “人类主导创意方向,AI 辅助内容落地”的边界,才能实现高质量创作 [3]。
在文本创作领域,AI 工具已展现出对青少年创意激发与能力提升的显著价值,为 “人类主导、技术辅助” 的协同模式提供了实践范本。而随着数字内容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短视频凭借 “视听融合、传播高效” 的特点,成为青少年表达自我、传递观点的另一重要载体 —— 其创作流程涵盖素材处理、剪辑制作、传播优化等多个环节,既需要文本创作中的创意逻辑支撑,也对技术工具的场景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分析 AI 赋能文本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短视频这一垂直领域,探索人机协同在全流程中的应用实践、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既能完善青少年人机协同创作的研究体系,也能为不同形态内容创作的协同模式提供参考,助力青少年在多元创作场景中实现高质量表达。
3 人机协同在短视频领域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实践与效果评估
3.1 短视频创作领域全流程覆盖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网体育发布的短视频《为智能亚运点赞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每次对决都注定是一场 “神仙打架”》,生动展现了人机协同对短视频创作全流程的覆盖[4]。
前期素材处理阶段,依托阿里云 “无影” 云电脑的高速传输能力,实现赛事画面高效获取,再通过 AI 技术智能检选全红婵、陈芋汐的赛前准备、跳水瞬间等关键素材,并利用大数据算法评估画面传播潜力,为创作奠定基础。
中期内容制作环节,AI承担多重要职:一方面对素材进行合理化剪辑拼接,运用分屏、升格等技巧;另一方面,“通义千问”大模型完成 “如飞似燕轻盈跃,十米悬落水不惊”等亚运颂诗文案创作,“通义万相” 辅助相关图片创作,同时嵌入预设模板、匹配字幕,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后期传播阶段,人机协同持续发力,结合网络传播特性与青年受众审美,优化视频呈现,助力话题裂变式传播,让这条50余秒的短视频既高效传递赛事信息,又成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3.2 存在问题剖析
3.2.1 创作同质化:算法驱动下的内容趋同困境
杭州亚运会短视频案例中,人机协同的同质化问题凸显。AI素材筛选依赖算法判定“高传播潜力画面”,优先选取全红婵、陈芋汐的“完美入水瞬间”“领奖台特写” 等,同类素材同期重复率超 40%;“通义千问” 生成的文案,在 “×× 似××” 句式、“飞燕”“荣光” 等意象上高度相似。本质是算法 “安全化推荐” 与 “数据依赖”,倾向复刻成功模式而非创新。
3.2.2 技术与创意脱节:工具属性与创作需求的错位
AI技术存在“技术先行、创意滞后”问题。AI剪辑机械套用“分屏、升格”模板,如全红婵失误调整片段仍用欢快节奏,破坏叙事氛围;素材检选重清晰度与动态感,忽略“赛前握拳” 等情感细节;“通义万相”生成 “亚运场馆 + 祥云” 等标准化视觉元素,无法满足 “小众视角”“隐喻表达”等创意需求。
3.3 提升策略
3.3.1 破解创作同质化:“算法 + 人类” 双驱动创新
优化 AI 素材筛选,增加 “差异化权重”,降低重复率超 30% 素材优先级,开放人工标记 “小众素材” 通道;升级 “通义千问”,加入 “创意破圈” 模块,生成 3 套差异化文案(如颂诗、短句)并标注独特性指数。
3.3.2 弥合技术与创意脱节:“情感感知 + 个性适配”
AI 剪辑嵌入 “情感标签库”,按创作者标记的基调(如 “紧张—释然”)匹配节奏;素材检选加 “非显性情感符号” 识别。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文本创作与短视频创作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人机协同显著提升创作效率与创新性:在文本领域,AI 可通过创意激发、素材补充,帮助青少年突破思维局限;在短视频领域,AI 的批量处理能力大幅降低创作门槛,使青少年能聚焦内容质量而非技术操作。
“人类主导—技术辅助”是协同关键:高质量创作需以青少年的创意方向为核心,AI 仅作为工具提供支持。案例表明,当青少年主动理解 AI 原理、优化指令设计时,创作质量(如情感表达、独特性)显著提升;反之,盲目依赖AI 易导致内容同质化。
现存问题需多主体协同解决:创意同质化、技术与创意脱节等问题,需青少年(提升创意能力)、技术提供方(优化工具适配性)、教育者(加强 AI 素养教育)共同发力,构建完善的人机协同生态。
4.2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人机协同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将呈现三大趋势:
技术层面:大语言模型与计算机视觉的融合,将实现“多模态协同创作”(如青少年输入文字创意,AI 同步生成文本、图像与视频素材)。祝智庭教授(2025)指出,未来 AI 可能成为“全方位创意伙伴”,但需通过技术伦理规范,避免其替代人类原创 [5]。
教育层面:借鉴“AI+教育” 经验,AI工具会更适配教学场景,辅助师生高效创作课件、学习材料;构建培训体系,提升师生数据解析与创意转化能力。完善共享机制促进经验流通,推动教育内容创作从单一化走向个性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6]
产业层面:针对青少年的AI创作工具将更趋 “场景化”与“个性化”,如开发“校园故事专属 AI”“传统文化创作 AI”等,帮助青少年在特定领域深化创作能力。同时,需建立“青少年 AI 创作版权保护机制”,明确人机协同作品的权属划分,保障创作者权益。
总之,人机协同为青少年内容创作提供了新机遇,但需始终坚持“技术服务于人类创意” 的核心逻辑。通过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必将推动青少年在数字化时代中,成长为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创作者。
作者信息
巨沐凡 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
参考文献来源:现代广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