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姐妹再亲,给父母养老时,也要提前立好这3个规矩,十点读书,13分钟
兄弟姐妹再亲,给父母养老时,也要提前立好这3个规矩,十点读书,13分钟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亲戚家孩子的婚礼。
散场后,她拉着我谈心,不无感慨地说:
“孩子终于结婚了,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以后就让他自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吧。
现在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老爹老娘,怎么照顾好他们。
特别是怎么和兄弟姐妹们打好配合,别为这事儿再闹别扭了。”
的确,我们是同龄人,她的烦恼也是十点君近来常思考的问题。
人生两大事,无非是育儿和养老。
带孩子好说,肯定是自家操心,亲友最多帮衬一把。
可养老人,却难免牵扯进好几个小家庭,需要大家共同出力。
像这种费钱又费心的事,一旦没谈妥,让谁心里不舒服了。
多少也会有所隔阂,影响感情。
与其事到临头再断家务事,不如和兄弟姐妹们提前商议,先做准备。
特别是以下这3个规矩,越早说清楚越好,别不信。
前两天刷到一个新闻,有些荒谬又有点无奈。
有一家三姐妹闹矛盾,老二对着记者哭诉,说自家大姐从不赡养母亲,一直是自己跟三妹照顾母亲。
她还当着记者的面,打电话指责老大没良心。
但想不到的是,那头接电话的老大也很委屈,说自己这些年过得本就很难,实在没能力为老人出力。
而且,两个妹夫不问也不说,就为一点赡养费,直接上门把自己老公打伤,现在三个人还在看守所里面。
这下,本来占理的老二老三理亏了,如果老大不谅解,这两家人都可能面临判刑。
可老大又得到了什么呢,老公受伤,不孝的名声也传了出去,被无数网友戳脊梁骨。
说实话,要是她们能在最开始就做好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难处。
没准也能商量出个折中的方案,不至于积怨良久,闹到头破血流,陷入牢狱之灾。
所以说,赡养父母时,一定要先交流好了,把情况捋明白了。
不管是对事对情,这都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对事而言,沟通到位了,可以信息同步,保证大家都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医生嘱托、财务变动、情绪需求等是关键信息。
免得因为不了解情况,花冤枉钱,办多余事,浪费时间和金钱。
同时也能通过沟通,更好地知道彼此的难处、发挥各自的优势。
毕竟,各家有各家的情况。
手足间越是知根知底,父母遇到事了,越能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人去处理。
其次,对情而言,定期沟通也是减少矛盾的好方法。
一方面,很多事扣不了那么细,感情好了,那大体上过得去就好。
不去细算就会少了很多口角,大家都乐得糊涂,那日子就会舒服,父母也会舒心。
另一方面,很多隐形的付出,其实是不易察觉的。
不像给生活费、陪床照护,花了多少钱多少时间,一目了然。
有一个沟通的机会,给一个倾诉的口子,可以把平日积攒的辛苦说说,让别人了解,也让自己舒坦。
有人说: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有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
哪怕是血脉相连的至亲,离开了共同生长的环境,也会渐渐走向疏远。
所以,常沟通常联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赡养父母,其实也是在巩固彼此的亲情。
风雨总是莫测,维护好手足关系,也许就是在保留一个会为你撑伞的人。
当然,光兄弟姐妹间沟通好了,还不太够。
子女对父母,也要多些理解交流,让父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度晚年。
毕竟很多时候,两代人的认知、习惯都是不同的,一味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关心照顾父母,未必会好。
在这一点上,养老人和带小孩有点像,是要学会抓大放小的,不宜过度管控。
一些坚持与习惯,要懂得包容和尊重。
之前在网上,刷到过一位网友@小张不言 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小张和弟弟两人在城里站稳脚跟后,便商量着把父母接来养老,两家轮流住。
一开始,父母在小张家住着,别的方面倒是还好,但就是总想找地方种地。
但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何况城里也不好找地,所以小张坚决反对。
三个月后,父母换到了小张弟弟家去住,这一住就是大半年,小张几次要接都被推辞了。
小张实在好奇,百般追问弟弟,才知道原来父母在弟弟家附近找了一小块荒地在种菜,怕他反对,所以一直瞒着。
弟弟还说:
爸妈有地种了后,开心多了,不仅每天都有干劲,还靠着送菜给邻居,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那一刻,小张突然意识到是自己错了。
种地,也许只是父母来到陌生环境、失去旧身份后,寻找自身价值感的一种方式。
这种“价值感”,在儿女看来可能是瞎费劲,但对他们而言,却必不可少。
此外,有时候,父母的固执,可能是在用他们的方式爱你。
演员李飞讲过一段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李飞小时候,是妈妈靠卖鱼把他养大,供他上大学读书。
当他事业有成后,他便和妈妈说,以后不用再辛苦了,家里不缺钱了。
但李飞妈妈还是每天去卖鱼,每天起早贪黑,甚是辛苦。
直到有一天,李飞忍不住发了火,摔了卖鱼盆,质问妈妈为什么不能歇一歇。
妈妈轻声说:
妈妈没别的想法,就是想着如果我能做到80岁,就能给你攒够100万。
听到这句话,李飞的眼眶霎那红了,他这才理解了妈妈的苦心,后悔自己粗暴的态度。
是啊,哪怕子女再有出息,但尽力为孩子出份力,计深远,就是多数父母的朴素观念。
没法更改,只能理解。
《礼记》中写道: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大意是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开心,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
很多时候,与其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管控,倒不如用心听听他们想要什么。
在那些无伤大雅的事上,试着理解他们的衰老、他们的固执、他们与我们不同的世界。
而那些可能会带来伤害、损失的大事,也要耐下性子,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引导,而非仗着有理,粗暴指责。
说到底,能让父母感受到价值和尊严,在晚年活得舒心自在,这才是赡养最根本的目的。
沟通到位了,对父母也理解了,那剩下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落到实处,进行合理分工。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赡养父母这件事上,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推卸责任,做上了甩手掌柜。
开始时其余人或许还能靠着情分和自觉维持,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人觉得吃亏,有人觉得委屈,积怨便由此而生。
为了避免权责不清,相互扯皮,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建立一个分工体系,让大家都能有所付出,做到相对公平。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十点君且从以下3个方面切入,给大家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是出钱。
钱是养老的基础,也是大多数矛盾的根源,需要第一个理顺。
要想不在钱上扯皮,就要做到账面透明公开。
可以设置一个公共账户,由大家凑钱组成赡养基金。
要是经济条件差不多就均摊,差得较大,就自行协商或按收入比例拿钱。
所有为父母支付的大额开销,都从这个账户支出,避免不公平。
这样就能保证赡养费用中的大部分,都是大家按商定的比例一起凑钱出的,谁也不吃哑巴亏。
其次,是出力。
出力是赡养父母时最磨人、最需要花精力,也是最难做到绝对公平的地方。
很多时候,不得不更多辛苦与父母住得近的子女,承担起更多的日常琐碎事务。
这里建议采用时间互补法,工作日费心多的,周末就交给更远一些的兄弟姐妹来照顾;
平日在外地,条件不允许多出力的,就趁长假多回来看看,多帮衬一些。
实在不行,还可以靠出钱请保姆等方式,拿“钱”换“力”,弥补平日付出多的人。
最后,是出心。
所谓出心,主要是满足父母在精神和情绪上的需求。
最简单的出心,当然是日常的问候和关心。
兄弟姐妹私下多通气,掌握彼此最近的电联和回家的情况。
确保每隔几天至少有一个子女电话或实际陪伴,以免孤独。
同时也避免扎堆造访,过度消耗父母精力。
此外,就是多为父母提供精神愉悦感,比如开发新爱好、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多给父母制造“被需要感”等。
出心重在有心,做不到难的,那就把最简单的陪伴做好,一样能为父母带来温暖。
当然,这三部分本就是一体的,哪部分做得不够了,多从别处补些回来也未尝不可。
亲人间追求的公平,也不应该是事事均摊,不肯多让一分。
只要大家都在齐心协力,不算计不推诿,兄弟姐妹间自然就能拧成一股绳,给父母一个美好和谐的晚年。
常言道:“半生父母恩,一世手足情。”
人生深情处,不外乎双亲与手足。
当这两种情混在一起,就是兄弟姐妹们携手,慢慢陪父母变老,直到离去。
像这样情上加情、亲中有亲的经历,此生难再有了,值得我们重视起来,认真对待。
和兄弟姐妹常沟通,对父母多包容理解,共同肩负起责任,做彼此最珍贵的依靠。
如此,方能让双亲在一团和气中安享晚年,让手足在相互扶持中温暖长久。
点个
,与君共勉。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