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西方复杂说法骗!用“剃刀”原则看国际事,识破霸权套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9:06 2

摘要:你会不会忍不住琢磨,“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难道是我上次说错话得罪他了?”,小区突然停水,有人说是“管道老化”,也有人传“是有人故意破坏想搞事”,你是不是越听越乱,不知道该信哪个?

同事半天没回消息,你会不会忍不住琢磨,“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难道是我上次说错话得罪他了?”,小区突然停水,有人说是“管道老化”,也有人传“是有人故意破坏想搞事”,你是不是越听越乱,不知道该信哪个?

就连打开新闻,看到“某种疾病局部爆发”,评论区里“实验室泄漏”“人为投放”的猜测总能轻易勾住你的注意力,可这些绕来绕去的复杂解释,真的比“机械故障”“自然变异”这种简单说法,更接近真相吗?

其实啊,700多年前有位基督教修士,早就提出了一套能戳破复杂假象的方法,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

先跟大家说个最近的事儿,上个月有个品牌的零食,被检测出“添加剂超标”,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

有人笃定地说“肯定是竞争对手恶意投毒,想搞垮这个牌子”,还扒出“品牌最近在抢占市场,得罪了不少同行”当“证据”,也有人猜“是工厂管理层不好好管理,偷偷换了劣质原材料”,甚至把几年前工厂的“负面新闻”都翻了出来。

结果呢?官方调查结果一公布,原因简单到让人意外,就是生产线某个阀门老化了,导致添加剂注入时出了点偏差,跟“投毒”“贪污”压根不沾边。

你看,咱们平时就爱给事情加“多余的戏”。

就像电梯坏了,第一反应不是“可能是零件老化了”,反而先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弄坏,就想让我迟到?”,朋友聚会没叫你,脑子里先冒出来“他们是不是在排挤我”,却没想过“也许只是忙忘了通知”。

这些多余的假设,不光让咱们越想越焦虑,还会把判断带偏,让简单的事儿变得复杂。

为啥会这样?因为咱们总觉得“复杂的事情背后,肯定藏着复杂的原因”,却忽略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逻辑,解释一件事时,需要的假设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

而“奥卡姆剃刀”原则,就是帮咱们剪掉这些“多余假设”的工具,它的核心就八个字,“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说白了就是,能用一句话说清的,别扯三句,能靠一个原因解释的,别硬往上加俩。

一提到“奥卡姆剃刀”,很多人会觉得它是“科学用来否定宗教的武器”,毕竟它总在“剔除多余设定”,而“上帝”好像就是最典型的“多余设定”。

但你可能不知道,提出这个原则的威廉・奥卡姆,本身是个特别虔诚的基督教修士。

要是他知道后世用自己的理论去挑战宗教信仰,估计得吓一跳。

奥卡姆生活在14世纪的欧洲,那时候哲学界正为“共相是否存在”吵得不可开交。

简单说,“实在论”学派认为,像“人性”“白色”这种普遍性概念,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比如“白色”不只是雪花、云朵的颜色,而是真的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白色实体”,而奥卡姆所在的“唯名论”学派却觉得,这些概念只是咱们大脑对事物的抽象概括,根本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为了反驳“实在论”,奥卡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

后来这句话被简化成了更好记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他看来,“实在论”加的那些“实体”,比如“实体形式”“隐蔽的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余设定。

就像解释“苹果会落地”,“实在论”可能会说“因为苹果里有‘下落的质’”,但奥卡姆会觉得,“直接说苹果有重量不就够了?没必要加‘下落的质’这个多余的东西”,这就是“奥卡姆剃刀”最初的意思,后来也被叫做“思维经济原则”。

有意思的是,奥卡姆当初提出这个原则,本来是想让神学辩论更清晰,没成想后来却成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就像一把本来用来剪布料的剪刀,最后竟成了工程师手里的精密工具,用途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如果说奥卡姆是“剃刀”的发明者,那牛顿就是把它“改造”成科学工具的关键人物。

17世纪之前,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面对同一个现象,比如“行星为什么会绕着太阳转”,有人说“是天使在后面推”,有人说“是某种神秘力量在牵引”,还有人说“是上帝的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把“奥卡姆剃刀”变成了科学推理的第一条规则,“自然现象能用少数原因解释时,就不要额外增添新原因。”

这把“剃刀”一出手,立马帮科学剪掉了不少“多余的假设”,让研究方向清晰了很多。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在牛顿之前,人们普遍相信“行星是被天使推动的”,这个解释乍一听好像能自圆其说,但细琢磨就会发现问题一串接一串,天使为啥要推动行星?

推动行星需要消耗“力量”吗?要是有多个天使,他们会不会“偷懒”或者“用力不均”?每一个问题都得靠新的假设来填补,最后变成“越解释越复杂”的死循环。

而牛顿提出三大定律后,根本不用“天使”这个设定,只用“万有引力”就能精准计算出行星的运动轨迹,既简单又能被实验验证,“天使推动说”自然就被科学界淘汰了。

还有“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故事,也离不开“奥卡姆剃刀”的助力。

很多人以为日心说能赢,是因为“预测更准”,但事实刚好相反,托勒密的地心说通过不断添加“本轮”“均轮”(简单说就是行星绕地球转的同时,还绕着小圆圈转),计算出的行星轨迹精度,比早期哥白尼的日心说还高。

可问题在于,地心说的“本轮”“均轮”越加越多,到后来解释一个行星的运动,得用几十个假设,计算过程复杂到连天文学家都觉得头疼,而日心说虽然早期精度不够,却只用“行星绕太阳公转”一个核心假设,就能搭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最后科学界选择日心说,本质上就是“奥卡姆剃刀”在起作用,宁愿要简洁的“不完美”,也不要复杂的“精确”。

就连咱们现在熟悉的“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关系”,也能看到“剃刀”的影子。

广义相对论能解释的现象更多,比如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波,精度也更高,但在日常生活里,咱们计算火箭轨迹、解释苹果落地,用牛顿力学就够了,没必要非得用广义相对论的复杂公式。

这时候“剃刀”的作用,不是“否定复杂理论”,而是“选择合适的工具”,在“够用”的前提下,越简单越高效。

除了这些经典案例,现代科学里“奥卡姆剃刀”的应用也到处都是。

比如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时,没被“生物遗传是由多种神秘因子控制”的复杂说法带偏,而是通过豌豆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的简单假设,最后搭起了遗传学的基础框架。

再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设计算法时,会优先选“参数更少、结构更简单”的模型,因为这类模型不仅训练成本低,还不容易出现“过拟合”(简单说就是不会“钻牛角尖”),这些其实都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体现,帮科学在复杂的岔路口选了更清晰的路。

理性边界

不过,很多人用“奥卡姆剃刀”时,都犯了一个错,把“简洁”当成了“正确”的唯一标准,觉得“越简单的理论就一定越对”。

但实际上,“简洁”只是判断的一个维度,根本不是全部。

比如有人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上帝安排的”,这句话够简洁吧?可它既不能被实验验证,也解释不了具体现象,你问“为什么今天会下雨”,他就说“是上帝安排的”,这跟没解释一样。

所以科学判断得靠多个维度一起考量,除了“简洁性”(也就是奥卡姆剃刀),还有“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和“多产性”。

“精确性”就是理论要能给出明确的结论,能被验证。

比如“明天会下雨”就是精确的,因为明天没下雨就能推翻它,但“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不精确,说了跟没说一样。

“一致性”是指新理论要和已经被证实的理论兼容,不能凭空推翻所有之前的认知。

就像广义相对论没否定牛顿力学,只是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在宏观、低速场景下才管用,“广泛性”是指理论能解释更多现象。

比如牛顿力学既能解释苹果落地,也能解释行星运动,“多产性”是指理论能推导出新的结论,指导后续研究,比如从相对论推导出“引力透镜效应”,后来被天文观测证实了,反过来又支撑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这些标准没有固定的“优先级”,有时候为了“广泛性”,科学家会暂时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有时候为了“精确性”,又会调整“简洁性”的权重。

比如弦理论现在还没法完全验证,结构也很复杂,但它能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有潜力解释“宇宙起源”这类终极问题,所以科学家依然在研究它,这时候就不能用“奥卡姆剃刀”简单否定,得看它长远的价值。

日常生活里,咱们也容易犯“过度用剃刀”的错。

比如看到“某明星塌房”,就一口咬定“肯定是个人品行有问题”,却忽略了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比如团队管理混乱、舆论误导之类的。

再比如看到“某公司业绩下滑”,就说“肯定是老板不行”,压根没考虑市场环境、行业周期这些外部因素。

这时候的“简洁”不是“理性”,而是“偷懒”,用单一原因掩盖复杂问题,最后只会得出错误的判断,反而被“简洁”困住了。

所以“奥卡姆剃刀”的真正作用,是帮咱们“剪掉多余的假设”,而不是“剪掉复杂的真相”。

它就是一把“梳理思路的剪刀”,不是“判断真理的尺子”,可别用错了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杂说,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真理,不应该就这样被洗脑,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原则,可以合理的借鉴这些科学道理。

生活实践

说了这么多科学案例,其实“奥卡姆剃刀”最实用的地方,还是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帮咱们避开那些没边的阴谋论,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别再被复杂的猜测牵着走。

你肯定听过这些说法,“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新冠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某个家族在秘密控制全世界”。

这些说法乍一听好像“逻辑闭环”,特别有道理,但只要用“奥卡姆剃刀”一刮,就能发现全是漏洞。

比如“911事件是自导自演”,要实现这个计划,得多少人配合啊?从策划袭击、安排“演员”,到事后封口,任何一个环节出点错就会暴露。

要让所有参与者都守口如瓶,难度不亚于连续中100次彩票头奖,需要添加的“假设”太多了,根本不现实。

而“恐怖组织袭击”的解释,只用“恐怖组织有动机、有能力实施袭击”一个核心假设,就能把所有细节说通,简单又合理。

再比如“新冠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且不说实验室制造需要突破多少技术难关,单说“怎么让病毒只扩散到目标范围,不影响制造者自己”,就需要无数个“完美控制”的假设。

而“病毒自然变异”的解释,只用“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这个简单前提,就能和现实吻合,毕竟其他冠状病毒也会自然变异,这是很常见的事儿。

还有那些日常里的“小阴谋论”,比如“公司突然调整考核制度,是针对我”“老师批评我,是因为我没送礼”,其实都能用“奥卡姆剃刀”戳破。

公司调整制度,更可能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老师批评你,更可能是“你的作业确实有问题”,这些解释只用一个假设就够了。

而“针对你”的解释,得添加“公司/老师有动机针对你”“他们特意设计了方案”等好几个假设,概率低得可怜。

为啥咱们容易相信阴谋论?因为咱们总觉得“自己能看穿别人看不到的真相”,觉得“复杂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好像这样显得自己更聪明。

但真相往往很简单,世界的复杂性,体现在它的“不可控性”,没有哪个组织或个人能精准操控所有环节,大多数事情的发生,都是简单原因的自然结果。

就像牛顿不用“天使”解释行星运动,咱们也不用“幕后黑手”解释生活里的小事,别把简单的世界想复杂了。

结尾

从700年前的神学辩论,到今天的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奥卡姆剃刀”从来不是一把“否定一切的刀”,而是一把“理清思路的刀”。

它帮不了你找到所有答案,但能帮你排除多余的干扰,让你更接近真相,它也不是“偷懒的工具”,而是“高效的思维方式”,帮你在复杂的选项里,找到成本最低、逻辑最顺的答案,别再被多余的想法困住。

下次再遇到困惑,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需要这么多假设吗?有没有更简单的解释?”

比如同事没回消息,先想“他可能在忙,没看到”,而不是“他故意针对我”,遇到问题,先找“最直接的原因”,而不是“编一堆复杂的故事”。

慢慢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复杂问题”,其实都是被“多余假设”困住了。

而“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八个字,不光能帮你理清思维,还能帮你减少焦虑,毕竟,简单的生活,才更轻松、更自在。

至于中世纪哲学里“上帝存在的证明”这个话题,咱们下次再聊。

看看古人怎么用逻辑辩论信仰,又怎么在“理性”和“信仰”之间找平衡,这背后,其实也藏着“思维工具”的智慧,说不定能帮咱们更好地理解“奥卡姆剃刀”的价值。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