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没有台词全靠唱,这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05:58 1

摘要:更让人看不惯的是,片尾男主角开了家埃索加油站,那个大招牌占了好几个镜头,怎么看都像产品广告。可六十年过去了,这部当年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电影,现在成了影史经典。

1964年,一部法国电影在巴黎首映时,引发了观众席上的骚动。电影院里有人中途退场,影评人在报纸上大骂这是"披着艺术外衣的商业糖果"。

这部电影叫《瑟堡的雨伞》,整部片子没有一句正常说出来的台词,全靠演员唱出来——连"车修好了吗"这种日常对话都要配上音乐唱出来。

当时的观众实在不习惯这套玩法,特别是那些习惯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知识分子,觉得导演雅克·德米在搞哗众取宠。

更让人看不惯的是,片尾男主角开了家埃索加油站,那个大招牌占了好几个镜头,怎么看都像产品广告。可六十年过去了,这部当年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电影,现在成了影史经典。

2025年初,《瑟堡的雨伞》推出了全新4K修复版,还找到了一个之前大家都不知道的三轨立体声素材。这部电影到底做对了什么?

先说说这片子当年为什么挨骂,1957年的法国瑟堡小镇,20岁的修车工盖伊爱上了开雨伞店老板娘的女儿热纳维耶芙,两人感情正浓时,盖伊被征召去阿尔及利亚服兵役。临走前一晚,两人发生了关系,然后盖伊就走了。

几个月后,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男孩却很少写信回来。女孩的母亲一直看不上这个修车工,正好有个钻石商人来求婚,还帮她们家解决了经济困境,于是热纳维耶芙就嫁了。

两年后盖伊从战场回来,腿还受了伤,女孩已经是别人的妻子,雨伞店关门了,原址开了家卖洗衣机的商店。

这故事听着挺悲情的,但观众当时就是不买账。为啥?因为从头到尾都在唱啊。开场第一句话就是修车工在车库里唱:"发动机冷却时会嘎嘎作响,但这是正常的。"

老板问:"福歇,你今晚能加班吗?"也是唱出来的。就连"谢谢"、"早上好"这些日常用语,都配上音乐旋律唱出来。当时的观众觉得这太做作了,真实生活谁这么说话?

其实德米这么搞是有道理的,法国人说话本来就挺讲究形式的,比如在商店买东西要说一堆客套话,同事之间也要客客气气地打招呼。

德米把这些本来就有点仪式感的日常对话配上音乐唱出来,反而把法国社会那套礼节体系给凸显出来了。可惜当时的观众看不懂这一层。

更让影评人不爽的是这片子的视觉风格。德米和布景师把瑟堡的整条街都重新粉刷了一遍,墙壁是鲜艳的粉色、蓝色、黄色,服装也配得花花绿绿的,看着就像童话世界。

这在当时那些习惯了黑白片、讲究写实的法国新浪潮圈子里,简直是离经叛道。法国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路易·马卢、楚浮、安妮·华达、尚卢·高达等人,他们主张导演成为电影的作者和创作人,风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换场景镜头等创新剪接手法。

德米这种糖果色的画面处理,在当时看来就是商业片的套路。

那个埃索加油站的问题就更敏感了。1963年圣诞节那场戏,盖伊已经买下了镇上的加油站,娶了照顾他姨妈的女孩玛德琳,还有了个儿子。

热纳维耶芙开着黑色奔驰车路过加油站,两人多年后再次见面。这场戏拍得确实动人,但那个"Escale Cherbourgeoise"(瑟堡停靠站)加油站的埃索标志实在太显眼了。当时有影评人直接说这是广告植入,把艺术片拍成商业广告片。

可德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比表面上看到的要深得多。这个加油站不是简单的产品广告,它象征着战后法国小镇的美国化进程。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文化大举进入欧洲,法国的小镇上开始出现美式加油站、美式快餐店。德米用这个埃索标志,记录了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真实变化。

再看盖伊这个人物的变化。他从修车工变成了加油站老板,在法语里"Escale Cherbourgeoise"还有个隐藏意思,跟"攀登"这个词有关系。

盖伊通过继承姨妈的遗产,从工人阶级爬升到了中产阶级。而热纳维耶芙嫁给钻石商人后,直接跨入了上流社会。

两人最后再见面时,已经不是当年那对平等的恋人了,阶级差异比以前更大。德米用一个加油站,把战后法国的社会流动、阶级固化这些问题都说透了。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德米这个人。他1931年出生于法国Pont-Chateau,在南特学艺术和在巴黎学电影之后,于1952年成为动画导演Paul Grimault的助手,1960年以剧情长片首作《萝拉》一鸣惊人。

他的妻子是大名鼎鼎的阿涅斯·瓦尔达,被称为"法国新浪潮老祖母"。但德米在美国一直没什么名气,可能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质量不太稳定。

1973年拍的《怀孕的男人》就是一部失败之作,1969年在洛杉矶拍的《模特儿商店》也没什么反响。

但德米最好的那几部作品,真的能跟特吕弗的经典相提并论。特吕弗有《四百击》《射杀钢琴师》,德米有《萝拉》《瑟堡的雨伞》《柳媚花娇》。

《柳媚花娇》是1966年的作品,是《瑟堡的雨伞》的姊妹篇,请了吉恩·凯利这些好莱坞大明星来演,是一部纯粹的歌舞片。德米在这部片子里把法国小镇生活拍得更加诗意,既有现实的残酷,又有浪漫的幻想。

德米对日常生活的痴迷,跟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有点像。小津的电影里充满了家庭仪式,吃饭、喝茶、说"早上好",这些平常小事在小津镜头下都有了特

德米也是这样,他关注法国人日常生活中那些礼节、那些客套话,然后用歌唱的方式把这些仪式放大。唯一的区别是,小津的电影里到处都是父亲的形象,而德米的电影里父亲总是缺席的。

《瑟堡的雨伞》里,热纳维耶芙的父亲从来没出现过,盖伊的父母也不见踪影。这可能跟德米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父亲就在一个车库工作,跟盖伊一样。

有意思的是,《瑟堡的雨伞》里还藏着一个彩蛋。开场那个开黑色奔驰车来修车的客人,就是后来娶走热纳维耶芙的钻石商人罗兰·卡萨尔,但盖伊一直没见过他的脸。

这个角色在德米1960年拍的《萝拉》里也出现过,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连《萝拉》的主题曲都在《瑟堡的雨伞》里用上了。德米在构建自己的电影宇宙。

《瑟堡的雨伞》的音乐是米歇尔·勒格朗作曲的。虽然勒格朗没有署名编剧,但他跟德米的合作深入到了每一个细节。

这部片子不能简单地叫歌舞片、歌剧或者轻歌剧,它三者的元素都有,但又都不完全是。德米说这应该被视为一部"歌曲电影",就像有些电影是"彩色电影"一样,音乐和叙事在这里是完全融为一体的。

时间拉回到现在,《瑟堡的雨伞》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评价。1964年,这部片子获得第1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技术大奖等多个奖项;1965年,获得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多项提名。当年那些骂它商业垃圾的影评人,现在回头看估计都得承认自己看走眼了。

一部好电影,有时候需要时间来证明它的价值。《瑟堡的雨伞》当年挨骂,是因为它走在了时代前面,观众还没准备好接受这种形式。

六十年后再看,这部片子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刻画、对电影语言的创新,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德米用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拍出了战后法国社会的变迁、阶级的流动、人生的无奈。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来源:影之时光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