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非遗同行迎全运”——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正式启动。该活动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广州市少年宫联合主办,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协办,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市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市少理事等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10月12日,“非遗同行迎全运”——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正式启动。该活动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广州市少年宫联合主办,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协办,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市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市少理事等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校宫联动:构建非遗传承的生态链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联合倡议,正式启动“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全运盛会。
据悉,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广州市少年宫此次携手,以“非遗传承”为载体,通过“高校+校外”的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力求实现高校学术资源与校外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青少年非遗实践教育的标杆活动。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高等学校工科公共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以及粤港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数智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优质美育平台的优势,为相关行动筑牢坚实的学术根基,并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广州市少年宫也将依托自身广泛且成熟的校外教育网络和多元实践育人优势,为青少年用心搭建起一个广阔无垠的实践舞台。未来,双方将协同共进,全力推动大中小非遗美育一体化工作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倡议发布:高校与少年宫共筑非遗传承新平台
活动上,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林美璇与广州市少理事代表张羽扬同学共同宣读“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非遗保护,通过开设课程、举办研学活动、开发数字资源等形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倡议提出,未来三年,“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将建立湾区非遗美育示范点,推出系列微课程与数字教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教育品牌,为构建人文湾区注入文化动能。
随后,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何韶颖、广州市少年宫主任王嘉共同为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实习基地挂牌。
广州市少先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师团代表获颁聘书,标志着校宫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
圆桌论道: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与科技赋能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非遗教育的破圈路径”“数字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校宫社企协同模式”等话题展开探讨。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研究中心主任何韶颖教授立足科技赋能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的视角,提出非遗教育涵盖常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活动以及数智赋能教育等多种形式。基于此,她建议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开展实地考察,主动投身非遗保护;积极参与校外工作坊,借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技手段,采集整合非遗信息,推动非遗的传播、修复与保护工作。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美育名师、广州市少先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师团导师梁为副教授,结合自身多年指导广工合唱团,将广府粤剧、广府童谣等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合唱技艺巧妙融合的实践经历指出,这种创新融合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强非遗的吸引力,激发更多人主动探索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杨伟文强调,非遗传承乃中华文脉传承的关键一环,学好、传好非遗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路径。市少年宫将借助促进多方交流互动、培育青年骨干教师、研发契合青少年特点的特色课程等举措实现资源整合,同时把市少年宫的资源延伸至学校与社区,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广州市少先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师团导师梁伙权介绍道,广州工艺美术非遗涵盖“三雕一彩一绣”(即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五大项目,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魅力。行业协会将助推青少年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凤婷,创新提出“沉浸式体验+创意工坊”的传承模式,让孩子们于动手实践中深度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并推进数智化赋能戏服传播。
非遗皮影体验工作坊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师陈欣为招募的25组亲子家庭带来了以《非遗:匠心·匠新》为主题的体验课,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带领孩子们进入非遗的世界。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师卜亚丽副教授指导的“十五运”主题皮影学生原创作品——《全运小皮影•大戏开幕啦》,引发了孩子们对皮影制作的强烈兴趣。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林美璇图丨胡永健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