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扇雕花木门后,迎宾的是一位身穿古装的侍女,盈盈一礼,引客入座。
今年国庆,北京有家新开的餐厅“宴外宴”突然火了。
在那扇雕花木门后,迎宾的是一位身穿古装的侍女,盈盈一礼,引客入座。
从门口开始,就像穿越进了大观园。
餐厅里没有固定的舞台,每个角落都是戏,舞者在席间穿行、与食客互动,菜品随着剧情推进一一上桌,吃饭的过程,也成了剧情的一部分。
这家店的第一季餐秀叫《红楼遗梦》,人均消费约四百元,妆造、换装、摄影另算,虽然不便宜,但不少年轻人排着队抢预约。
事实上,这类沉浸式餐秀餐厅已经成了今年餐饮界最热的词。
从北京的“宫宴”、上海的“叙宴”,到南京的“金陵华梦”、重庆的“华礼宴”,全国各地都有人在“进宫吃饭”“入梦用餐”。
餐厅不再只是餐厅,而成了一场演出。
但热闹过后,一波避雷贴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冒头。
有人吐槽“菜太冷、戏太尬”,有人说“体验像买了个剧场票”,还有人直言:“400块吃了场预制菜大合唱。”
曾经代表“新消费”的表演饭,怎么就让年轻人这么心累?
01“表演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餐饮市场内卷严重,普通饭馆越来越难出圈。
不管是火锅、烧烤、湘菜,价格战越打越狠,客单价上不去、顾客粘性又低。要想多赚点,必须做差异化。
于是,老板们开始琢磨:既然菜比不过,那就先让人“惊艳”,让餐厅变成剧场,让顾客变成主角。
这其实是从味觉竞争转向了体验竞争。
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模式的吸引力也确实不小。
进店前有侍女行礼、席间有演员互动、上菜配剧情推进,这比单纯吃顿饭有趣多了。
在短视频平台上,沉浸式餐饮成了新的拍照圣地。
发一条视频,灯光、古风、剧情、镜头感全都有,社交属性被无限放大。
可以说,这是一场典型的“情绪价值消费”,有人为仪式感买单,有人为社交话题买单,也有人单纯为了逃离现实。
02热度是最好的广告,但也最容易反噬。
在流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表演饭”餐厅开始蜂拥上线,全国各地都有人在模仿,剧本、布景、造型、菜单连模板都懒得改。
表面看是文化创意,实际是“复制粘贴”的流水线。
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菜品成了配角。
不少消费者反映,去体验的初衷是吃到好吃的饭又能看到表演,结果戏有了,饭没了。
菜量少、口味淡、上菜慢,甚至还有预制菜。
有网友调侃:“演得越真,饭越凉。”
其次,体验常常出戏。
“沉浸式”原本是要打破观众和演员的界限,但很多餐厅为了制造气氛,强行互动、拉人上台,让不少人感到尴尬。
有顾客刚夹一口菜,就被演员叫皇上,不知道该不该回话。
灯光、剧情、上菜节奏对不上,表演一结束,餐桌上只剩冷盘和尴尬。
最后是价格虚高、收费混乱。
400 元的套餐只是入场费,想化妆要加钱,想拍照要加钱,想坐前排要再加钱。
体验一趟下来,上千块也不稀奇。
问题是,菜品与服务不值这个价,顾客自然不愿意再来。
03许多“表演饭”打出的口号,是打破第四面墙,让顾客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餐厅只学到了形式,没学到融合。
灯光、服装、舞蹈、剧情都有,但它们并没有真正和用餐体验融在一起。
剧情归剧情,菜品归菜品,两条线各走各的。
吃饭的时候顾不上看戏,看戏的时候又顾不上吃饭。
更要命的是,餐饮的基本面,“食物好吃”“服务顺畅”“环境舒适”在这类模式下被牺牲得最彻底。
舞台再梦幻,味道一旦出戏,整个体验就崩塌了。
而当体验崩塌,顾客不只是失望,而是“被欺骗”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体验一次之后再也不想去。
沉浸式餐饮最初火起来,是因为它能提供情绪共鸣,但当这种共鸣被过度包装、被商业复制,它就失去了真诚。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不是“被演”,而是真实的放松。
不是浮夸的仪式,而是一次有温度、有味道的体验。
在社交媒体上,“避雷攻略”“体验翻车实录”层出不穷。
很多博主开始反思:“情绪消费”不是原罪,但如果商家只想收智商税,那情绪反噬比想象中更快。
当“剧情”盖过“味道”,当“拍照”取代“回味”,人们自然会从盲目热情转向理性选择。
04“表演饭”并不是死路,它仍然有价值,但要活得久,必须回到餐饮的本质。
演出要为吃服务,不是抢戏。剧情、灯光、节奏都该衬托菜品,而不是打断它。
饭得好吃,这是底线,无论多华丽的布景,端上来的都该是热菜、真味,而不是预制拼盘。
同时要对顾客坦诚,价格公开、项目透明,才能赢得信任。
至于所谓的“神还原”,没必要,真正好的沉浸式餐厅,不靠噱头取胜,而是让人吃得舒服、入戏自然。
“表演饭”的爆火,其实是当代餐饮焦虑的缩影,当大家都在追求差异化时,总有人想用“更炫的形式”去赢流量。
可餐饮从来不是比谁更会“演”,而是谁更懂“人”。
年轻人并不是拒绝仪式感,他们只是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他们愿意为美好买单,但不愿再为虚假买单。
那些敢于被看见、敢于自我反省、敢于在视觉张力与味觉品质之间取平衡的项目,或许能赢得更长的生命力。
来源:历史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