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看到这句,屏幕前的你八成已经截图发群,顺手配个“哈哈哈”。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看到这句,屏幕前的你八成已经截图发群,顺手配个“哈哈哈”。
别急着笑,去年真有急诊小哥发微博:俩姑娘互相劝酒,一个刚吞完感冒药,一个举着啤酒瓶,边碰杯边背这段梗,结果双双挂水。
搞笑和玩命,中间就隔一条“转发”。
为啥还是忍不住转?
数据摆这儿:去年短视频平台“闺蜜梗”播放暴涨120%,#塑料姐妹花# #真兄弟# 标签被点了几十亿次。
年轻人不是无聊,是压力太大,靠一句“你社你的会,我富我的贵”把职场PUA、相亲KPI、房租涨价全挡在聊天框外。63%的95后承认,每天最解压的十分钟,就是翻收藏夹里的“黑历史”语音,听闺蜜用川普念“宝,今天也没发工资”。
高校干脆把段子玩成比赛。
上个月,武汉某大学搞“奇葩聊天记录大赛”,10万条投稿里,一条“室友半夜说梦话:‘绩点多少?
’我回:‘3.9’,他闭眼接‘给我也查查’”拿下第一。
评委老师哭笑不得:“这不就是内卷睡觉版?
”心理学教授一句话戳破:不是段子好笑,是终于有人替你说出焦虑。
更魔幻的是,HR也开始偷窥聊天风格。
前阵子上海一场校招,终面题目改成“把你和好友最离谱的截图发我看看”。
有人甩出“头孢配酒”,被认为“风险意识差”;有人发“宝,我今天输液了,输的什么液,想你的夜”,被刷“油腻”。
屏幕那头的真性情,突然成了职场滤镜,搞笑与否,全看老板当天心情。
所以别光顾着哈哈哈。
下次想发“头孢配酒”,先确认对方没真吃药;想存“黑历史”,记得打码名字,省得三年后面试背调被扒。
最靠谱的段子,是笑完还能提醒自己:活着才能继续贫嘴。
毕竟,真正的闺蜜和兄弟,不会只陪你疯,还会在你按下“发送”前,先抢过手机:“别闹,药和酒间隔至少三天。
”
来源:直爽精灵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