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成本分析,花销直接砍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5:20 2

摘要:产品报价时心里没底,不知道到底定多少才不亏本;每个月看起来生意不错,但到月底一算账,利润总是薄得可怜;想控制成本,却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感觉处处都在花钱。

成本就是利润。

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节省成本就是收获利润。

其实不少企业都会出现这些情况:

产品报价时心里没底,不知道到底定多少才不亏本;每个月看起来生意不错,但到月底一算账,利润总是薄得可怜;想控制成本,却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感觉处处都在花钱。

这些问题,根源都在于你没有真正理清企业的成本结构。把成本结构理清楚了,你就知道企业把钱花在了哪里,花了多少,怎么去省钱,以此做出正确的指导决策。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讲明白企业的成本构成,帮你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成本漏洞,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简单来说,成本结构就是把你生产一件产品所花的所有钱,分门别类地归置好,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钱到底花在了哪里,哪块花得多,哪块花得少。

想象一下,如果你不知道成本构成,你怎么定价?卖多少钱才不亏本?卖多少钱才有利润?如果你是个生产主管,你不知道成本,你怎么去节约?从哪儿去省?所以说,懂成本,是制造业里每一个想往上走的人的必修课。

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那这些成本具体都包括些什么呢?我们该怎么把它们清晰地归类?

咱们把成本拆开来看,就变得非常清晰了。在制造业里,所有花费主要分为两大类: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这个区分非常关键,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核算和管理成本的思路。

这部分成本是“长在”产品身上的,直接关系到你把原材料变成成品的过程。它主要由三块构成:

1. 直接材料

就是构成产品实体的那些主要材料。比如说,做一张木桌子用到的木板、螺丝、油漆;生产一台手机,用的芯片、屏幕、外壳。这些材料能直接追溯到具体是哪张桌子、哪台手机用掉的。

我一直强调,直接材料通常是成本里的大头,能占到总成本的50%,甚至更高。所以,这里但凡能省下一点,对总利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2. 直接人工

这指的是直接在一线上,动手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工人的工资。比如,在流水线上焊接电路板的工人,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师傅,组装产品的员工。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这些数据,这里我就用数据分析工具FineBI来制作了这份成本分析看板图,在这份看板图上你能清楚地看到人工成本在哪些方面花了多少、花在哪些方面,是不是非常明确?在下图的费用预算上,还能对数据进行钻取操作,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我把链接放在这里,需要自取:(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他们的劳动是直接作用在产品上的,也很容易就能算清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花掉他们多少工时。

3. 制造费用

这一块是隐藏的成本,也是最复杂的地方。它指的是为生产服务,但又不能直接归集到某一个特定产品上的间接成本。说白了,就是“大家都用了,但说不清具体谁用了多少”的钱。

它主要包括:

间接材料:比如生产过程中用的润滑油、螺丝刀、清洁用品等。间接人工:比如车间主任、质检员、物料管理员、维修工的工资。其他制造费用:包括设备的折旧、水电动力费、厂房租金、维护修理费。

讲完了产品是怎么产生的成本,我们还得看看一个企业要正常运转,还有哪些钱是绕不开的?

这部分成本,跟“生产”这个动作本身关系不大,但一个企业要运营,又绝对少不了。它主要包括:

1. 销售费用

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而花的钱。比如销售人员的工资和提成、广告费、运输费、参展费。

2. 管理费用

维持公司整体运营的钱。比如办公室人员的工资、行政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

3. 财务费用

和钱打交道产生的费用。比如银行贷款的利息、银行手续费等。

非制造成本不直接成为产品成本,而是在发生的那个期间直接从总收入里扣除。但是,你控制不好它们,它们同样会吃掉你的利润。

了解了成本的构成,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实现控本增效?

知道了钱花在哪儿,我们才能谈怎么省、怎么增。控本增效不是简单地砍价和压榨,而是一场需要精打细算的系统工程

1. 直接材料管控

精细化采购: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谈判价格。优化产品设计: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考虑成本,思考能否通过设计优化减少材料的浪费。严格管理库存和损耗:建立准确的物料清单和领料制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坏。

2. 人工优化

科学制定工时定额: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确定生产一件产品合理的标准工时。加强技能培训:熟练的工人效率更高,出错率更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线上忙闲不均,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3. 制造费用挖潜

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空转和停机时间,做好预防性维护。能源管理:对高耗能设备进行重点监控,养成节约习惯。精细化管理间接物料:对工具等建立“以旧换新”等领用制度。

4. 非制造成本也不能放任自流

预算控制:给各部门制定详细的费用预算,并严格执行审批流程。流程优化:推行自动化办公,提高行政效率。

那么,在“节流”之外,我们如何让我们花的每一分钱产生更大的价值,实现真正的“增效”呢?

控本是节流,增效是开源。光省不行,还得让花的钱产生更大效益。

投资自动化设备: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对于重复性、高强度的工种,用机器替代人工,长期来看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推行精益生产:核心就是消除一切浪费。通过价值流分析,找到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和不增值环节,进行优化。加强质量管理:要知道,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降低返工率和废品率,这是最大的增效。数据化决策:引入ERP等管理系统,让成本数据、生产数据实时、准确地呈现出来,让你能基于数据发现问题、做出决策。

对企业来说,分析成本的目的始终是建立在企业能够立足于数字化时代上,这里给大家送上一份《制造业数据建设白皮书》,这里面能判断企业当前数据建设所处阶段,并针对每一阶段给出企业如何迈向下一阶段的行动方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进一步升级企业业务。点击领取:(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说到底,成本结构就是一本清晰的企业账本,让你真正看透钱从哪里花出去、又从哪里省下来。成本结构无非就是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能准确区分这两类成本,你的管理思路就清晰了一半。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将这份认知转化为实际效益,成本分析绝不是简单粗暴地削减开支,而是一场需要精针细绣的系统工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