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日,湖北宣恩越野攀爬赛的陡坡上,一辆贴着“212”标识的越野车在攀爬中突然翻车。这本是一次寻常的赛事意外,但现场照片和视频迅速引爆网络,事故车辆A柱如被捏碎的纸壳般严重弯折,车门变形、车顶塌陷,如此拉跨表现与“硬派越野”的标签形成巨大反差。
10月1日,湖北宣恩越野攀爬赛的陡坡上,一辆贴着“212”标识的越野车在攀爬中突然翻车。这本是一次寻常的赛事意外,但现场照片和视频迅速引爆网络,事故车辆A柱如被捏碎的纸壳般严重弯折,车门变形、车顶塌陷,如此拉跨表现与“硬派越野”的标签形成巨大反差。
一时之间,网友的质疑声浪瞬间涌向北汽集团:“这就是国产越野鼻祖的质量?”然而北汽反应迅速,迅速发布声明划清界限:涉事车辆并非北汽集团产品,而是山东“北京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北汽制造”)于2024年推出的新款212车型。声明中特别强调,部分媒体和消费者混淆了“北汽制造”与“北汽集团”,二者已无股权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北汽集团第二次为“212”品牌公开发声。早在该品牌独立之初,北汽就曾试图厘清公众认知,但显然,这次翻车事件再次将两家企业的“历史纠葛”推向台前。
品牌罗生门
要理解这场风波,需回溯“212”这一招牌的变迁。从历史渊源看,两者确实曾是 “一家人”,诞生于1965年的BJ212,是中国越野车的“活化石”,曾隶属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制造。然而2015年北汽集团挂牌出售北汽制造股权,2020年山东富路集团接手,2023年控股权又转至以纺织业起家的山东魏桥集团。如今北汽制造已彻底脱离国资体系,成为一家民营车企。
尽管分家,但品牌归属的模糊地带却始终存在。北汽制造虽无权使用“北汽集团”商标,却仍以“212”这一经典车型名进行宣传,并在营销中频繁提及“井冈山轿车”“军工传承”等历史元素,巧妙绑定北汽集团的品牌遗产。这种“蹭流量”的策略,确实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其与北汽越野系出同门。
更值得玩味的是产品逻辑,老款212曾因无ABS、刹车距离长等安全隐患被诟病,而魏桥接手后推出的新款,虽打着“硬派升级”旗号,却在核心安全结构上未见实质突破。此次翻车事故中脆弱的A柱,似乎印证了其“换汤不换药”的隐患。
翻车背后
对许多60后、70后而言,212是青春记忆的符号。但魏桥集团试图用“复刻情怀”打开市场时,却未同步继承对质量的敬畏。有供应商透露,魏桥为控制成本,将零部件采购标准降低两个等级,导致线束防水不足、分动箱渗油等问题频发。车主论坛投诉量在一年内激增280%,而官方宣传却仍聚焦于“经典重生”“军工品质”等关键词。这种用历史信誉担保当下产品的做法,说到底就是借别人的金字招牌,来验自己的半成品!
作为对比,北汽集团近年着力打造BJ系列高端越野车,BJ60甚至闯入30万级市场,与坦克、仰望正面竞争,其势头不可谓不强劲。但当下北汽制造的“212”一旦出事,北汽越野的口碑便会无端受损,属实是无妄之灾。品牌认知的混淆,最终让“李逵”被迫为“李鬼”背锅。
个人看来,这起事故暴露的远不止品牌混淆的问题,更戳破了部分跨界造车企业的遮羞布。像魏桥这样从纺织、钢铁行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手里攥着收购来的汽车牌照,却没掌握核心的造车技术,既不懂汽车安全标准,也没建立完善的品控体系。它们眼里只有快钱,拿情怀当幌子吸引消费者,靠压缩成本、降低质量来提高利润,把用户的生命安全当成赌注。有人说“跨界造车能给老品牌注入新活力”,可事实是,没有真本事的跨界,只会把老品牌推向深渊!国家给的汽车牌照是资源,不是“碰运气”的工具,拿着牌照却造不出安全合格的车,本身就是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不负责。说到底,汽车产业的核心在于技术积累与品控体系,而非营销话术,风光也只能是一时!
车叔总结
当一辆承载集体记忆的车型重返市场,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复古设计,更是与时俱进的安全保障。若企业仅将“情怀”视为营销工具,忽视对核心技术的投入,翻车的将不仅是车辆,更是品牌信誉。在补贴退坡、安全法规趋严的当下,车企若想真正“复活经典”,必须重新审视产品逻辑,复刻不是简单的外形模仿,而是需要在车身结构、材料工艺、智能安全上逐一重构。否则,所谓的情怀杀,终将成为对消费者信任的致命一击。
来源:汽车点评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