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经开区跑出“加速度”:“融”出来的改革实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14:58 1

摘要:一年前,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质效如何提升?方式有多种、维度有多个,但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无疑正是“要注重改革赋能、高效发展,提高园区运营水平”,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摸索“管理机构+运营公司

立园满园 与城共进

成都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今天《成都日报》聚焦双流

“融”出来的改革实效

关注四川成都双流经开区

扩权赋能中的“微创新”实践

一年前,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质效如何提升?方式有多种、维度有多个,但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无疑正是“要注重改革赋能、高效发展,提高园区运营水平”,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摸索“管理机构+运营公司+N”运营模式,在可持续的效能管理和市场效率上实现有机融合。

近一年来,围绕各自优势产业,产业园区以“微改革”为切口,精准切入园区运营肌理,着眼于机制堵点、运营痛点和赋能断点,通过一系列微改革措施,逐渐实现了管理效能、市场效率从“量变”到“质变”的推进。那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产业园区是如何解题破局,借力运营水平提升,推动“立园满园”取得质效的呢?今天,《成都日报》成都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9关注双流“融”出来的改革实效。

“融”出来的改革实效

园区扩权赋能中的“微创新”实践

“企业最看重的是效率。办事效率起来了,园区就有了活力。”在双流经开区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中心,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邱永福告诉记者,这里最早是开发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眼下打造成了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承载地。

过去,企业办事“跑多次、进多门”,园区管委会虽有服务之心,却常受限于审批权限。今年7月,双流经开区专门成立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启动以来,通过区级驻点单位的“扩权”,赋能园区运行效率提升,打通了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围绕企业引进落地、项目投产经营、证照审批服务等需求,将原来由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等6个区级部门审批办理的44项管理权限,集中下放(下沉)至园区管委会办理,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为例,初审时间从10天以上缩短到3天以内。

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高频办理事项,该中心开设行政审批、政策服务等4个窗口,从注册到运营一站式服务,在此过程中,区级驻点单位对派驻审批专员充分授权到位,满足企业就近办理需求。与此同时,规自、环保、住建、行政审批等区级部门共8名工作人员长期驻点园区办公,为企业现场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市政设施建设、节能审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出具规划函复意见书等事项,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园区”。

以园区链主企业纽瑞特医疗为例,其将于近期投用全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 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需办理多个资质证明,按过去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受益于多部门驻点办公,园区服务大厅内即可办理。

成都空港国际快件中心

“效率”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企业时间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双双降低,其影响远不止于审批大厅内,更延伸至全球贸易环节,重塑着产业发展的速度。一个生动的案例是:从北欧深海到成都市民的餐桌,冰鲜三文鱼的旅程,在过去需要4-5天;而如今,最快仅需48小时。

这背后,是推动实施的一系列通关便利化“微创新”。“7×24小时”通关保障了生鲜货物随到随报、随到随检,即便在深夜或周末抵达,也能即刻办理通关手续。“两段准入”监管模式则允许符合条件的货物在完成口岸基础检疫后先予提离,将后续的检验作业延后至目的地完成,极大压缩了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

繁忙的双流国际机场

数据显示,双流国际机场今年1-8月货邮吞吐量高达47.9万吨,同比增长19.0%。高效便捷的航空物流通道,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吸引了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等链主企业落户,并带动了一批贸易、加工及新零售企业在此聚集,助力航线资源向“口岸经济”深刻转型。

不止于对外部市场的“松绑”,同步进行的还有向内部要效益的自我革新——一场刀刃向内的组织架构优化正在全面铺开:将原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与航空经济区管委会整合至双流经开区管委会,实行经开区管委会与航空经济局、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体运行,统筹园区建设与管理。

原有21个科室整合为9个“大部室”,人员统一调配、职责融合——看似简单的合并调整,蕴含着空间整合与职能重组的深意,其目的是彻底打破过去的部门壁垒,构建“专业集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运转体系,让服务响应更快,资源调配更优,最终让企业受益。

调研笔记

于微澜处破冰

园区“微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仲秋时节的成都,空气中偶有暑热的余温。各大产业园区里,关于“如何运营好一座园区”的思考与实践,仍在如火如荼推进。

以注入源头活水为目的,双流经开区的“大部制”改革看似是管理架构的调整,实则是一场机制变革——

不止是几个部门简单地合并,而是服务逻辑的重建,所有行政资源、服务要素围着企业的需求转。从“高频事项下沉”到“4大关键部门驻点办公”,每一个微小的流程优化背后,都向传统行政惯性与部门合作壁垒发出挑战,背后蕴含着无数沟通、协调与博弈,最终,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让园区运营真正服务于企业经营。当得知挪威三文鱼能以48小时的极速从产地抵达成都市民餐桌时,看到的已不仅是物流效能的强大,更是一整套由园区主导、多方协同的服务系统高效运转的成果,是“微创新”织就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全国各地产业园区都在从“规模扩张”走向“质效提升”,运营能力成为新的竞争关键。

调研过程中,记者试图梳理成都“3+22+N”产业园区在运营改革实践中的“进阶”轨迹。事实证明,这场改革不是某个园区的单点突破,而是各产业园区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各产业园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之路。

从机制创新、扩权赋能到生态构建,在这场百舸争流的探索中,“立园满园”,其深意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入驻和企业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建机制、活生态,满活力、促动能。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创新,恰如一套套“组合拳”,精准作用于园区运营的关键环节,水滴石穿,一子落而全盘活,激活着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一步步写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案。

智库视角

突出空间融合与联动

完善产业园区治理的政策体系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自去年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以来,成都注重空间融合联动,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构建起“3+22+N”园区体系,通过标杆引领、新兴示范与特色支撑的体制构建,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使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不断凸显,“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矩阵不断放大,企业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从大刀阔斧整合优化园区架构、明晰产业边界、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到深化“管理机构+运营公司+专业平台”模式、引入市场力量、优化服务流程;从高频次、大范围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到286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逐步形成一个更具响应性、适配性的产业服务生态。全域空间承载能力稳步提升,重点产业园区扩区与新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园区加速涌现,园区治理体系持续完善,项目审批流程不断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推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推动产业空间协同联动,要因“地”制“产”,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推动产业立园满园,关键是实现“政策引导—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推动产业园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立足新起点,应坚守战略定力,推动产业园区由“立园”向“满园”迈进,实现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全面实现“多规合一”,系统谋划园区规模,为重点产业链建设留足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扩区与新建,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园区,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空间。

二是强化园区联动与产业协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主攻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显著提升,加快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头部链主企业落地,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三是完善治理政策体系,常态化开展专项行动,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创新产品,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筹集创业空间,支持初创企业“拎包入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空港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