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事儿——上个月还在朋友圈刷屏的APP,这个月就已经在手机里吃灰了?
就像那些"火过一阵"的拍照滤镜软件,上线时全网刷屏下载量破千万,结果后来非要加什么社交啊、电商啊,搞得臃肿得要命,用户直接卸载了事。半年不到,凉透了。
但你看人家微信、抖音、Notion,那可真是"岁月你别伤害它"——微信从聊天工具进化成支付办公全家桶,抖音从刷视频搞到直播带货加本地生活,Notion从笔记本摇身变成团队协作神器,人家咋就能一直"在线营业"呢?
答案就俩字:章法,说人话就是——产品方法论。
一听"方法论"仨字,很多人脑子里就是"又来虚的",错了!这玩意儿可实在了,就是你做产品的"武功秘籍",专门回答两个灵魂拷问。
咱为啥要做这玩意儿?
咋用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把事儿办漂亮?
没章法的产品经理啥样?典型的"功能搬运工"人设。
拍脑袋决策:看竞品加了推荐功能,"我觉得用户会喜欢",从来不问自己用户到底需不需要。
跟风式开发:老板一句"现在直播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功能堆上,管它工具类还是内容类。
零散式规划:这版本加皮肤,下版本搞签到,功能之间八竿子打不着,最后产品成了"四不像"。
但懂方法论的产品经理?那是"建筑师"级别的。
做决策先问用户:"你们找内容难不难?想自己搜还是让系统推?"数据说话,不靠感觉。
做事有清晰逻辑链:留存低→为啥低→做什么→怎么做。
经验能复用:这次用"用户旅程图"找到了留存卡点,下次召回老用户还能用这招。
想要产品活得久,得有这四样"装备",缺一不可。
核心理念:产品的"定海神针",这就是你们团队的"底线"和"优先级规则"。
微信的理念叫"克制"——说白了就是"不烦用户,不赚快钱",朋友圈广告不是想塞多少塞多少,得控制频率还得看用户兴趣;小程序不做强制推送,用户不用就不占内存。
思维框架:让你"想明白"的工具,遇到复杂问题不慌,有固定的"思考路径"。
用户思维:别自嗨,外卖平台做调研发现用户最烦"餐送到凉了",于是升级保温袋、优化配送路线,还加了温度反馈功能——不是猜,是问出来的。
商业思维:产品得活下来,抖音满足用户"看有趣视频"的需求,但也得想"怎么赚钱"——于是做原生广告、直播带货、企业号。
数据思维:别信"我觉得",信数据,有人说"注册流程复杂",数据思维会让你先查"放弃率多少?卡在哪步?"如果放弃率只5%且都卡在"设置密码",那就简化密码要求,不用整个流程重做。
逻辑思维:把模糊问题变具体,用户说"APP不好用",用5W2H拆解——"谁觉得不好用?新用户还是老用户?在哪个页面?怎么操作的?"拆完就知道该在哪儿优化。
工程思维:别光想"要什么",还得知道"能不能做",想做"实时同步10万用户数据",得先问开发"需要多少服务器?会不会卡?要开发多久?"权衡价值和成本,别让需求变"画饼"。
流程实践:把想法变产品的步骤,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效果"的循环。
找问题:数据显示"外卖超时率20%"。
定需求:"降到10%以下",明确边界。
做设计:优化派单算法,考虑骑手距离、当前订单数、商家出餐速度。
推进落地:和开发测试同步进度。
小范围试错:先给10%骑手用,看效果。
复盘优化:全量上线后看最终数据,没到目标就分析原因。
现在流行"敏捷开发",把开发分成"两周一个冲刺",每周站会同步进度,避免"做完才发现问题",还有"看板管理",任务分"待开发→开发中→测试中→已上线",谁负责、进度如何一目了然。
不同环节用不同工具,需求分析:用Kano模型区分"想要"和"需要"——"个性化皮肤"是魅力需求,有了加分没有也行;"APP不卡"是基础需求,没这个用户直接走人。
优先级显而易见,战略分析:SWOT看自己——优势是"粘性高",劣势是"功能少",机会是"下沉市场",威胁是"竞品补贴",得出结论:补功能+去下沉市场推广。
市场分析:想做"职场笔记APP"?先用波特五力模型看竞争——供应商、购买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行业竞争,分析完就知道要做差异化。
设计:用"用户体验五要素"——从战略层到表现层层层推进,做出来的APP不会"好看但不好用"。
为啥你得有自己的方法论,做决策不纠结:有RICE模型算分,A功能比B高就先做A,不用开会扯皮到天黑。
产品不跑偏:很多产品"火一阵就凉",就是做着做着忘了初心,方法论就是你的"初心守护者",时刻提醒"咱到底是干啥的"。
经验能复用:个人成功经验沉淀成团队资产,不用每次都重新踩坑,也不依赖"天才个人"。
产品方法论说白了,就是让你从"看天吃饭"变成"稳定输出"的本事,它不保证每个功能都爆,但能大大提高产品"活得久"的概率。
来源:昕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