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至今没明白,中国科技大爆发为何这么多?原因就在于电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14:24 1

摘要:但是电力的出现和使用,这一点必须要承认是西方先于东方。1800年伏特已经发明了电池,19世纪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开始大量使用,也要比光绪时期上海发电厂建成的时间要早很多。

我国科技曾经落后于全世界,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一穷二白的状态。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发展却势如破竹,航天领域更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朝着登月目标前进。

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我国会突然出现这种科技大井喷的现象呢?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场精准布局,关键点就在于电力。

电力的发现,其实并不分东方和西方,唐朝和古希腊的古人都发现了静电的现象。

但是电力的出现和使用,这一点必须要承认是西方先于东方。1800年伏特已经发明了电池,19世纪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开始大量使用,也要比光绪时期上海发电厂建成的时间要早很多。

电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绝对不只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照明延长了生活的时间这样简单,而是让原本只依赖煤炭和蒸汽的工厂有了更高效、更大规模的生产线。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电力和电力设备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才进入规模化和自动化的生产阶段。

如果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是“辅助”,那么大家可以看一看,在现代生活中什么能够离开电?计算机没有电能够运转吗?互联网没有电能够实现联通吗?

不用说高铁飞机还有汽车都要通电才能走,就连医院抢救病人时的心电图和呼吸机都离不开电,高科技行业,人工智能、高频通讯、系能源技术等等,哪一个又能离开了电呢?

那么,既然是西方率先掌握了使用电的能力,为什么偏偏是我国电能催生了科技的大规模井喷呢?其实,现在的井喷现象,完全要归功于我国早年就开始进行的电力发展大布局。

刚刚建国时,我国虽然有80%的家庭已经开始通了电,但是这个数据还不够精准,因为当年全国上下全部的总装电机也不过185万千瓦,全部的发电量平均到每一个人每小时8千瓦。

8千瓦时是什么概念?一台低能耗的空调每天大约消耗100千瓦时以上,也就是说,当时人均用电量坚持不到空调运转1个小时。

相比之下,当时美国的人均2300千瓦时用电量完全可以说是天堂一样地生活。

我国的电力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前期“集资办电”的解决基本生活时期,之后是计划性增长时期。和制定经济发展的路线一样,我国电力发展也经历过“三步走”的阶段。

199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以国字头为主的电力公司,把原本相对分散的电力企业捏合到了一起,从形式上实现了统一。

到了2002年,国务院又把刚刚运行五年的电力公司分成了电网和发电不同工作内容的五个独立企业,13年后又再一次进行“手术”,再度把企业进行“管中心技术、放两端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在40年之内进行4次“大手术”的目的,就是让我国的电力系统和经济市场一样,在融入市场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我国的这种方法是没有错的。

因为融入了市场的经营,电力系统不仅仅在发电、售电方面进行深耕,而且还逐渐衍生出更多更先进的发电设备、发电技术、电力传输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超导电机技术等等数不清的新技术、新设备,而这些设备和技术更是成为了推动整体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强心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想要喝水,首先就要有水,而我国的电力系统原本只不过是滴落的雨水,但现在却已经是磅礴的大运河。

至此,中国老百姓不仅仅能在河中取水,还能造船、运货。这就是电力系统承载科技发展“水涨船高”的道理。

2015年,我国在实现最后9600多户偏远地区的通电之后,实现了全民通电的目标。我国实现全民通电的困难程度,是其他国家远远所难以体会的。

因为我国的地域很广,电力设施的铺设需要考虑到高海拔地区、高寒冷地区的送电难、损耗大等等问题。

但我国偏偏做到了,这就说明了我国的电力技术已经达到了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高度。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我国地域内的夜景通常都是灯火通明的,但是在其他国家只有少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出斑斑点点的灯光,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则都是一片漆黑。这就是外国和我国电力基础的差距。

最近几年,因为全球气温升高,几乎每年都会在各国上演“用电荒”的现象,印度每年都会热死很多人,就连美国也曾经在2021年出现过246人被热死的惨剧。

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力系统,完全可以被称为保证生活的坚强防线。

同样,强大的电力基础让我国的生活更丰富、更优越,智能手机可以随意充电、随意上网,可以实现几小时横跨数千公里去旅游,电动汽车基本不存在用电焦虑,还有就是根本不用考虑到夏天会不会存在没有空调可用的问题。

这些,其实就是西方国家一直都在寻找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所在,因为电力够多,所以就有了技术发展的空间。

而我国形成“电力大国”的原因,也并非只是需求决定规模的简单原因,而是从解决基础用电问题到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有就是我国精心布局的策划问题。

可惜,西方国家即便能够理解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也很难实现我国这样的高度,这也不仅仅是时间和规模的问题,同样也是市场和政策的问题。没有办法,我国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他们只能羡慕。

【1】《施耐德电气朱文沁:可靠电力是未来工业发展的“稳定器”》中国经济新闻网

【2】《走进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感受科技创新“硬实力”》中国网

【3】《中国科技上演“寒武纪大爆发”的背后》中国改革报

【4】《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极简史,太震撼!》澎湃新闻

来源:宇宙天文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