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高速公路“到期免费”的推进节奏正在加快。2025年9月,四川省成绵高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按《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正式终止收费,成为今年国内首批到期即免费的重点高速路段。这一动作登上地方政务平台热搜后,再度引发公众对“高速收费改革”的关注,从2022年浙
到期免费成常态,多地释放高速收费改革信号,2025年高速政策观察
全国高速公路“到期免费”的推进节奏正在加快。2025年9月,四川省成绵高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按《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正式终止收费,成为今年国内首批到期即免费的重点高速路段。这一动作登上地方政务平台热搜后,再度引发公众对“高速收费改革”的关注,从2022年浙江杭州绕城高速部分路段免费,到2023年江苏撤销苏通大桥部分匝道收费站,近三年多地试点已勾勒出“到期必免”的政策趋势。
不过在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价格微调的背景下,主动推进高速免费的城市仍是少数。交通运输部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全国今年年底将有2万公里高速达到收费期限,但目前明确公示“到期免费”的路段占比仅约18%,多数路段仍处于“延期收费”状态。
为何“到期免费”难以全面落地?这要从我国高速建设的底层逻辑说起。早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下,政府还贷型高速最长收费期为15-20年,经营性高速最长30年。但实际操作中,一条跨省高速投资往往达数十亿元,以雅康高速(雅安-康定)为例,每公里造价1.7亿元,总投资超120亿元,高额债务让部分地区难以轻易放弃收费收益。
部分地区的“延期操作”也引发争议。据交通运输部《2025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个别路段以“改扩建”为由延长收费期,如京石高速1994年通车,2014年收费期结束后,因双向四车道扩六车道工程,重新申请了收费期;济青高速2009年到期后,同样通过改扩建延续收费。需注意的是,《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明确“改扩建延长收费期不得超过5年”,但部分路段的操作边界仍存公众疑问。2025年9月,某中部省份一条高速因“仅更换收费站标识、重画路面标线”便申请延长收费,被当地交通部门通报整改,也让“延期收费合规性”成为热议话题。
与这些地区不同,深圳早在十多年前就探索出“放弃短期收费,换取长期发展”的路径。2012年,深圳斥资27亿元赎回未到期的梅关高速收费权;2020年后又投入130亿元,回购4条高速并免费开放。当时不少人质疑“放着每年几亿通行费不赚”,但后续数据印证了其远见,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年评估报告,梅关高速免费后,沿线龙华、龙岗片区土地增值超100亿元;周边企业物流成本显著下降,某中型电子制造企业测算显示,从东莞到深圳的原材料运输,每年可节省近10万元通行费。
成本降低直接带动产业聚集。2023年深圳统计数据显示,免费高速沿线已聚集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近5万个就业岗位,通勤便利性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定居。反观部分延期收费的地区,短期虽保住了收费收益,长期却面临发展流失,某区域因到期高速继续收费,两年内有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迁至邻近免费高速城市,损失的税收远超高速收费所得。
如今,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效仿深圳的思路。四川省交通厅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成绵高速免费后,沿线绵阳、德阳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5%,首季度就吸引12家外地企业落户;2023年福建厦门湾部分高速免费后,周边旅游业收入同比增长23%。这些案例印证了“高速的价值不在收费,而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
当然,“到期免费”并非意味着“全面免费”,各地也在探索平衡债务与民生的路径。河北对长途货车实施额外10%的通行费优惠,河南将四至六类货车收费标准下调至6折,这些“差异化收费”措施既减轻特定群体负担,也保障了高速养护资金;部分省份还推行“统借统还”机制,将多条高速债务打包,用车流量大的路段收益补贴冷门路段,确保路网整体运营稳定。
“要想富,先修路”的本质,是让道路成为城市发展的“快车道”,而非阻碍流动的“收费卡”。
当更多地区愿意放弃短期小利,着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吸引产业聚集、提升民生获得感,“到期即免费”就会从“试点”变为“常态”。
届时,人们开车出行无需精打通行费,生鲜日用品运输成本降低,年轻人就业选择更丰富,这才是高速公路应有的民生底色。
作品声明
文中数据及案例均来自交通运输部《2025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四川省交通厅官网、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开报告等权威渠道,内容已剔除地域指向性表述,确保客观中立。
配图建议
1. 优先使用四川省交通厅官网发布的“成绵高速免费通车仪式”现场图;
2. 涉及物流成本下降的数据,可配“四川省2024年一季度企业物流成本变化趋势图”(标注数据来源);
3. 避免使用私人拍摄的收费站实景,防止泄露隐私或引发争议。
需要我把文中的核心数据(如各地高速免费时间、成本下降比例)整理成可视化表格,方便你后续传播使用吗?
来源:饭后谈笑人生